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

邓淼

乐至县城东小学校  四川资阳  6415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还会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积极强化德育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德育

1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1.1统一教育目标,形成家校合力

家校共育的一大优势在于,弱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信息差,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形成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的教育合力,从而高效推进学生教育活动。通过家校共育活动,搭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双方形成统一战线。家长与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流教育观念,消除错误的教育认知,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协同制订统一的教育计划,为小学生的成长助力。教育目标的统一有助于减少因教育观念差异带来的教育失衡,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赋能。

1.2互补教学短板,完善教育整体

家校共育的另一优势在于实现教育互补。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庭与学校通过深度沟通和密切配合,能够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在教育思想上,家校双方将德育放在首位,互纠不良教育观念,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在教育内容上,家校双方相互配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家校双方以宽严并济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适应性。家校共育能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育整体,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1.3及时补充教学,增强教育实效

打通家校共育渠道,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通力配合,相互补充,及时跟进学生教育任务。家庭教育是一种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教育模式。而学校教育则是主题明确、系统性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有助于家长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动态,明确家庭教育任务,做出正确的教育反应,并配合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内化。

2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德育的实践策略

2.1提高合作意识,奠定家校共育基础

目前,很多家长对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在小学生德育方面更是如此,他们觉得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和家长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认知使家校共育难以顺利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为此,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召开有关学生德育的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让家长理解家校共育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建立家校共育的意识,同时通过讲座也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专业的德育方法,提高他们自身的德育素养。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讲解家校共育的意义、方法等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渗透共育思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逐渐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共育意识,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奠定基础。

2.2全面了解,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措施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科知识学习中,这就导致他们存在的德育问题难以全面展现,学校和教师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只是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德育问题,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并针对他们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德育才更具有针对性,德育效果才能更加显著。例如,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把学生在家里表现出来的问题罗列出来,着重将那些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列举出来。在收集上来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分别总结出个性化、共性化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比如,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将这些具有共性问题的学生组建到一个小组中,通过集中教育解决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化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育,比如,对那些自私的同学,教师和家长要带领他们多学习一些无私奉献精神的典型事例;对那些集体意识不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加强对他们集体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个性化问题采取一对一解决的方式,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3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学校可以从以下举措入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育人合力,确保小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学校可以搭建一个家校共育德育微信群组,以促进家校沟通。学校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进度,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开通信息反馈通道,让每位家长都能表达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以加深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第二,组织开展德育专题讲座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也是有效的家校共育举措之一。学校可邀请一线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和培训,丰富家长的知识储备。比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就“构建家校共育机制打造生命成长共同体”这个主题开讲座,介绍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如何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如何构建和谐和睦家庭关系,并传授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沟通技巧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讲座活动,家长能够转变对德育工作的认知,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致力于德育渗透。

第三,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比如,为家长和学生做好家庭与校外的相关工作安排。每个月制订不同的德育专题,要求家长完成相应的任务:督促子女完成每日学业;开展适宜的亲子体育锻炼;带领子女共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分享阅读心得;督促子女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带领子女开展参观游览等实践活动等等。

第四,教师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开展好德育工作。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每次的深入交流中,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建立信任的纽带。

(2)做好学生的情况记录。在每一次交流之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做记录。

(3)与家长建立常态化密切联系。通过家庭联系册、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以此为依据,以服务为导向,实施个性化德育计划,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措施将为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及顺利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还能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同时,通过专题讲座等活动,教师和家长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教育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3结语

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仅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家庭家长的力量,积极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突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价值,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在立德树人方面达成一致,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家校共育下的小学德育还需要其他学科教师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这样家校共育才能获得更多力量的支持,学校德育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蒋雪娟.刍议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家长,2021,(23):44-45.

[2]范姝婷.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6-17.

[3]陆艳芳.小学阶段学生德育之家校共育相关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