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压机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背压机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王飞  冯寅起  彭飞

丹阳中鑫华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本文介绍了背压机组的控制方式及其协调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运行方式和需求,背压机组可以采用按电负荷或按热负荷进行工作。对于按电负荷工作的背压机组,其供热量取决于电负荷的要求,可以采用AGC指令进行负荷调节。对于按热负荷工作的背压机组,可以采用以供热量为目标的热负荷控制策略。实际运行中,需要综合考虑电负荷和热负荷的特性,并结合运行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机组的自动控制,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关键词:背压机组、协调控制策略、AGC指令、热负荷控制策略。

    前言

燃机热电联产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通过发电和供热两种方式实现了燃料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废气处理系统,使得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方面的排放相比传统的燃煤发电都大幅减少。在供热负荷稳定,供热量大的地区,采用背压式汽轮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以下简称背压机组)供热可以更加充分利用蒸汽余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一、背压机组的控制方式介绍

背压机组通常有两种运行方式,一种是按电负荷进行工作,另一种是按热负荷进行工作。根据不同的运行方式,对机组的协调控制要求也不尽相同。

按电负荷工作的背压机组通常与其它热源共同向热用户供热。热用户所需要的蒸汽除了由背压机组提供外,还有其他汽源。如:抽凝式供热机组、低压锅炉或锅炉高压蒸汽经减温减压器等方案。背压机组供给热用户的蒸汽量取决于电负荷的要求,供汽量的变化由其他汽源加以补偿。此种工况一般适用于热网用汽量高于单台背压机组的最大供热量。在协调控制逻辑中,背压机组可采用接受省调AGC指令接带负荷。

大多数情况下,背压机组是按热负荷特性进行工作的。这时通过汽轮机的蒸汽量随热负荷变化而变化,机组功率由热负荷决定。电网负荷平衡需要由并列运行的其他机组来承担。

二、背压机组的电负荷控制策略

某热电联产项目燃气轮机采用安萨尔多AE64.3A型重型燃机。余热锅炉采用杭州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压、无补燃、卧式、自然循环余热锅炉。汽轮机采用上海汽轮机厂制造的单缸、单轴、反动式、背压式汽轮机,型号:LB11-6.2/1.4/562.5。机组额定供热压力1.4MPa(a),额定供热温度340℃,额定供热量120t/h。

调试期间,机组采用了电负荷协调控制策略,如图一、图二。为了满足背压机组最大负荷时蒸汽排放,在热网支管网设置了对空排放点。电负荷控制时,负荷指令只作用于燃机侧。省调AGC指令经过限幅和速率限制后,引入一次调频负荷分量,在扣除汽轮机实际功率后形成燃机负荷指令。此控制方式下,汽轮机调门根据预设的滑压曲线调节主汽压力。

图一:主汽调门控制逻辑图(调主汽压)    图二:燃机负荷控制逻辑(AGC控制)

三、背压机组的热负荷控制策略

机组正式投产后,此项目的热网用热需求量约为60~100t/h。采用AGC负荷控制时,背压机组供热量无法与热网用量相匹配。运行人员通常解除AGC负荷自动控制,手动设定机组负荷指令,以此满足热网需求。此种运行方式一方面增加了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热网管道也存在压力波动大的问题。在现有的供热量下,背压机组采用了电负荷控制已不能满足运行要求,需要按热负荷特性进行工作,据此设计出了以供热量为目标的热负荷控制策略。

图三、图四为此项目以供热量为目标的控制逻辑图。机组运行中,供热压力变化代表了供热量平衡关系。汽机主控调节供热压力,根据供热压力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偏差,经PID运算形成汽机调门开度指令,快速响应热网对供热量的需求。主汽压力变化代表了机组能量平衡关系。汽机调门动作,主汽压力随之变化,此时由燃机主控调节主汽压力,形成燃机负荷指令。为了提高机组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采用供热流量作为燃机负荷的前馈指令,用于补偿系统惯性和滞后。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在逻辑设计中考虑了不同季节的燃机出力,可由运行人员进行切换。此控制逻辑可以满足机组运行自动控制,减轻运行人员工作负担,同时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控制逻辑图如下:

图三:主汽调门控制逻辑图(调供热压力)      图四:燃机负荷控制逻辑(供热量控制)

调节回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汽轮机供热量经F(X)函数变换后生成的燃机负荷指令,用于燃机负荷前馈控制。它代表不同供热流量下对燃机负荷的要求。供热量—负荷函数F(X)初期可以采用主机厂提供的热平图进行计算。根据不同负荷下对应的供热流量,拟合出供热流量—负荷曲线。随着机组老化,此曲线可以根据实际数据予以修正。因燃机负荷随环境温度不同变化较大,逻辑中分别设定了春秋季工况、夏季工况和冬季工况的F(X)函数,由运行人员根据实际环境温度进行切换,F(X)设定值见下表。

表一:供热流量-燃机负荷函数关系表

春秋季工况F1(X)

夏季工况F2(X)

冬季工况F3(X)

供热量(t/h)

燃机负荷(MW)

供热量(t/h)

燃机负荷(MW)

供热量(t/h)

燃机负荷(MW)

10.00

23.20

10.00

20.60

10.00

24.40

20.00

23.20

20.00

20.60

20.00

24.40

30.00

23.20

30.00

20.60

30.00

24.40

40.00

23.20

40.00

20.60

40.00

24.40

50.00

23.20

50.00

20.60

50.00

24.40

60.00

23.20

60.00

20.60

60.00

24.40

66.17

23.20

64.80

20.60

65.71

24.40

85.44

39.10

83.69

34.80

86.14

41.10

103.50

58.90

100.90

52.40

104.45

61.80

123.35

78.60

119.51

70.00

124.27

82.50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背压机组的控制方面,根据不同的运行方式和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

对于按电负荷工作的背压机组,通常与其他热源共同向热用户供热,其供热量取决于电负荷的要求。在协调控制中,背压机组可以接受省调AGC指令进行负荷调节。

对于按热负荷工作的背压机组,通过汽轮机的蒸汽量随热负荷变化而变化,机组功率由热负荷决定。在此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供热量为目标的热负荷控制策略。

背压机组的两种协调控制策略需要综合考虑电负荷和热负荷的特性,并结合运行环境进行灵活调整。这样可以实现机组的自动控制,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靳允立,於国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策略分析[J].热力发电,2015(06):25-30

[2]王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先进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