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刘泽峰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100

摘要: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低碳减排的环境理念,实现对水环境的生态化、低碳化治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城市水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参考。在实际工程中选择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持续改进和创新,以及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实现更高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评价要点;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52X82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期的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已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关系以及质量变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对水生态环境中化学指标、物理指标以及生物指标的要点评价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将危害水生态环境以及影响水生态的环境的主要因素全部都总结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尽最大的努力将水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进行改善。

1水环境评价指标要点剖析

1.1水体的物理指标

水体的物理指标是用于描述水体特性的一系列参数。就水生态环境的物质性而言,水的温度、透明度和颜色是影响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水生态环境中,如果水体的透明度相对来说比较高,那么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泥沙以及生物碎屑的数量也会相应地提高,水环境质量也会得到改善。这样太阳的光照就可以很好地照射在水体中的沉水植物上,使这些植物能够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1.2水体的化学指标

水体的化学指标是用于衡量水体中化学物质含量和水质状况的一系列参数。尽管水体中的化学指标会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中的水生生物,但这也是对水生态环境修复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例如导致水体内部发生异味的主要原因就是水体的有机物,根据化学需氧量就能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直观的判断,因为生物的具体需氧量可以反映出所在水环境的水质好坏。同时,通过检测可以发现当前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毒害的主要物体就是重金属。

1.3水体的生物指标

水体的生物指标是用于评估水体生物生态质量和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系列参数。当前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生物指标包括沉水生物、微生物以及浮游生物,三者之间进行对比发现数量最多的就是微生物,他们不仅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所影响,而且还是许多水中生物的主食,能让这些生物进行无氧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会制造出一种有毒的东西,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差。这时在水质变化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且能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相应溶解氧和食料的主要生物就是浮游生物。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2.1合理选用水生植物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本地生态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本地生态和水质的详细调查,收集关于水质、土壤性质、光照条件、流速等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具有一定净化功能的本地水生植物,如莲、菖蒲、水葫芦等。选择适当的种植位置,在河流弯曲、流速较慢的地方种植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根据不同的水生植物特性,进行分区种植,确保每一种水生植物都能在适合的环境中生长。同时,为保证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应定期对其进行修剪和管理,避免过度生长导致的光照不足。

2.2优化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1)生物浮岛技术

生态浮岛又称为生态浮床,是利用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在受污染水体中添加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生态浮岛,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实现水质的净化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浮岛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如操作运行简单,投资成本低,环境影响小等,可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水质净化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兼具城市景观建设等目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1]

(2)湿地修复技术

湿地保护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湿地可以作为天然的过滤器,通过湿地植被和湿地底质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质。同时,湿地还可以储存和调节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湿地修复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来净化和改善水体质量。常见的湿地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建设和恢复。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转化、微生物的降解以及土壤过滤等作用,湿地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3)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建造一个人工深水区,利用湖底沉积物的自净作用和湖面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循环,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稳定塘具有设计灵活、维护成本低、运营稳定、水质净化效果好、可持续性强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处理药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4)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利用生物膜的附着、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来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常见的生物膜技术包括生物滤池、生物反应器和生物滞留池等。通过在载体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膜,生物膜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2.3积极引入科技手段

科技手段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治理区域进行高清晰度的立体扫描,实时获取水体表面的变化信息,为修复工程提供详尽的地形与地貌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对水体范围内的污染源头进行精确定位和跟踪,确保治理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利用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对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深度解析,确保水生态修复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链完整性。引入智能化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水质监测浮标和自动调控泵站,能够根据水质数据自动调整泵站的工作状态,确保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4严格控制污染源

水源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水源排放质量,保证水污染处理的效率。增加对废水排放的处理,尤其是农村废水排放、农业灌溉的焦点问题,在农村积极推广废气处理工作,可有效的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水环境质量安全。针对地方工业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厂废弃物的排放管理,工业厂区内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来提高废水的处理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河流与湖泊的降解与净化压力,积极保护水环境质量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净化能力[2]

2.5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监测与预警功能,更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态保护过程中,需要应用先进监测技术。第一,使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可以安装在水体中,能够实时监测各种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这些传感器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并将其传输到一个中心数据库,使得监测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和分析数据。第二,引入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通过设置连续监测装置和采集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质参数的连续监测。第三,数据远程传输和云存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监测站点的数据可以远程传输到一个中心数据库或云平台中进行存储和管理。这样监测人员可以随时访问和分析数据,无需实地前往每个监测站点。

结束语

近年来,众多水体因为长期污染、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功能退化、水质下降,甚至出现生物死亡的现象。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逐渐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晓静,陈璟.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37-39.

[2]徐林筝,黄超,曹瑞良,等.城市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2,51(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