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协作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协作的应用

王菊琳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浙江临海市  317000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类别进行分析,解析了基于家校社协同进行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意蕴,并探索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路径,旨在通过家校社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质量,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小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资源建设

一、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类别

按照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分,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校园、家园和社园。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存在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都可以用到小学劳动教育中,满足小学生日常劳动教育内容的需求。

(一)校园是劳动教育资源的主阵地

校园不仅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更是学生体验劳动、感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校园里,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在挖掘校园劳动教育资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学科资源。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等纸质教材、网络资源以及各个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二,场地场馆资源。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开发一些种植类的场地,可以作为劳动场地资源,另外校园内的科技馆、实验室等场馆也可以用作劳动教育。其三,装备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装备教室,包括陶艺室、创意制作室等[1]

(二)家园是劳动教育资源的支撑

在家庭环境中,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引导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理和自立。此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家长可以利用这些场景,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发现劳动之美。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孩子年龄的增加,家庭所提供的劳动内容需要随之增加[2]

(三)社园是劳动教育资源的拓展

社区和社会作为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可以为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其一,社区中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职业,而且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社会资源如企业、工厂等是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学校可以与企业、工厂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的机会。其三,社会资源中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他们可以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讲座、分享经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劳动的意义。

二、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路径

(一)有效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社会中包含多种劳动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拥有全面丰富的劳动教育体验。通过有效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而且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因此,基于家校社开展劳动教育中,学校应当主动与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清洁、环保宣传、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观工厂、了解生产流程的机会,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劳动过程。另外,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搭建资源开发的平台与机制

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家校社之间的协同合作,学校需要主动搭建资源开发的平台与机制,充分整合和优化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体验。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资源库中可以包括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料、实践活动案例等,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使用。通过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出现,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次,学校应当建立家校社沟通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邀请家长、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等共同参与,就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通过沟通与合作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最后,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在线资源开发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家长、社区和企业可以方便地上传和分享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和整合。在线平台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而且能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的生活。

(三)提升教师劳动资源建设能力

在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中,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对这一建设工作有直接影响。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促进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发展。其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活动,邀请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建设实例等多个方面,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系统地培训,教师可以掌握更多有效的劳动教育技巧,为开发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其二,学校应当鼓励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学校应当根据劳动教育资源建设需要,设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分享自己的劳动教育经验、心得和成果。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与启发,共同提升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让教师围绕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进行深入研讨,形成更多的创新思路。其三,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富有创意的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进这一教育资源的建设。

三、结束语

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实践性课程,课程教育资源除了来自校园内的课程内容,更多来自校园外的家庭、社会等劳动场域等。基于家校社协同统筹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建设劳动教育资源,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新时代具备劳动素养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欢. 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 [J]. 莆田学院学报, 2023, 30 (03): 105-108.

[2]刘洋,郑晓绵. 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9 (02): 7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