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当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消费心理已经逐步升级转变,不在追求单一化的食品消费而是更加注重环保与绿色健康的生活需求。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导致相关监管的缺失,造成了企业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屡有发生。从源头上做好相关工作的把控可以较好的实现食品供应绿色安全有保障,因此开展大规模的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运用十分必要。

  • 标签: 绿色畜牧 养殖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形式,在现代医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提高中药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文章介绍了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表明,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检测中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标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标签: 中药 质量控制 光谱技术 创新应用 监测准确性 效率提升
  • 简介:摘要:畜牧业属于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带来重要作用,传统畜牧业发展当中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持续发展。当今面对畜牧业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畜牧业的养殖工作中,还存在着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畜牧业发展的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食品健康程度,鉴于人们逐渐对绿色食品质量引发的重视程度,如何正确地进行绿色畜牧养殖,是养殖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关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畜牧养殖技术 推广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反卷积神经网络(DDNN)自动分割技术,探讨其在鼻咽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辅助人工勾画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已完成治疗的800例鼻咽癌患者的CT信息,构建基于DDNN算法的端到端自动分割模型,选取10例新的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测试集。通过比较10名初级医师在自动勾画基础上辅助人工勾画(DLAC)与单纯人工勾画(MC)的精确度系数(DICE)、平均一致距离(MDTA)、变异系数(CV)、标准距离偏差(SDD)、勾画时间等参数以评估自动勾画的效果。结果在DLAC组,GTV、CTV的DICE分别为0.67±0.15、0.841±0.032,MDTA分别为(0.315±0.23)、(0.032±0.098) mm,显著优于MC组(P<0.001)。除脊髓、左右晶体、下颌骨外,DLAC组其他OAR的DICE高于MC组,其中下颌骨最高,视交叉最低。此外,相较MC组,DLAC组GTV、CTV、OAR的CV、SDD均显著降低(P<0.001),总勾画时间节省63.7%(P<0.001)。结论与MC相比,基于DDNN建立的DLAC能更为准确地实现鼻咽癌GTV、CTV和OAR的勾画,可大幅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及勾画一致性。

  • 标签: 自动勾画 靶区 危及器官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窄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缩窄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缩窄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缩窄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X线片、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患者中抽取35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X线片、CT、MRI和病理检查,比较三者之间的检测诊断率。结果检测结果显示,X线片、CT、MRI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79.71%(279/350)、84.85%(297/350)、95.43%(334/350),其中X线片、CT的检测率差异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RI检测比较均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检测技术均具有较高的检测率,但MRI检测方式的准确率最高,颈椎病患者在进行检测时应当将其作为首选。

  • 标签: X线片 CT MRI 颈椎病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腹腔联合经腹腔双入路腹腔镜技术治疗巨大嗜铬细胞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初步疗效和临床技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9±11.9)岁。体质指数(23.2±3.1)kg/m2。术前收缩压150~2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160 mmHg。术前CT检查均提示嗜铬细胞瘤;肿瘤位于右侧12例,左侧9例;平均最大径(9.1±3.3)cm。术前21例均予甲磺酸多沙唑嗪充分控制血压。21例均全麻下行单一体位经后腹腔联合经腹腔双入路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健侧折刀位,先经后腹腔充分游离肿瘤,然后纵向切开腹膜反折,于患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下2横指新建1个通道,联合经后腹腔操作通道转换行经腹腔手术。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中循环监测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随访信息等。结果本组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6.7±32.8)min;估计失血量(205.4±45.3)ml,5例因术中失血量大输血治疗。术中9例发生循环不稳定;术后5例出现持续>24 h的低血压,予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恢复正常。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5±1.7)d。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嗜铬细胞瘤。中位随访12(6~30)个月,21例血压均恢复正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入路腹腔镜技术有利于术野显露,避免暴力牵拉或压迫瘤体,可降低术中循环不稳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可行,为治疗巨大嗜铬细胞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案。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腹腔镜手术 经后腹腔途径 经腹腔途径 术中循环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技术在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的18例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7例行机器人手术,11例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贲门8例,胃体小弯4例,胃窦6例;肿瘤生长方式为内生型11例,哑铃型7例。平均手术时间(99±29)min,术中出血量(10±5)ml,术后进流食时间(2.0±1.0)d,术后住院时间(4.9±1.2)d。术后病理检查示胃间质瘤11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神经鞘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肿瘤平均直径为(4.7±1.4)cm。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