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作者: 孙育红 王菲 刘鹏 王薇 闫秋菊 穆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18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北京 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手术室 100050 ,北京医院手术麻醉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 10002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正在全国及境外部分国家蔓延。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这一新型疾病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因此需要应用有效的培训手段及完整的课程设置并根据现实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对各级人员开展培训。笔者联合北京市乃至全国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专家团队,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期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手术室相关培训的开展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便于大家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有序开展各项培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专家共识 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 课程设置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的下颈椎损伤评分系统,即后方骨-韧带复合体损伤分级和严重程度评分(posterior ligament-bone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PLICS),并评估其指导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路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39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SCFDs)且行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354例纳入研究。PLICS评分由左、右侧柱及后柱三方面评分组成。后柱的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赋予1~3分。侧柱损伤的评估包括韧带结构及骨结构,韧带损伤评估即侧块关节半脱位计1分,完全脱位或关节突绞锁时计2分;侧柱的骨折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赋予1~3分。对于侧柱的评估取韧带结构或骨结构损伤的最高得分,与后柱损伤的得分一并纳入PLICS总分的计算。将随访期间出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颈椎后凸畸形或棘突间隙张开的患者归为失败组,其余患者归为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手术前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Sssociation,ASIA)分级。结果3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4.0)个月。成功组339例,失败组1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失败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9±0.6)分降至(1.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1,P<0.0001);成功组患者由术前(5.6±1.0)分降至(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52,P<0.0001);两组患者术前(t=-4.948,P<0.0001)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t=-9.076,P<0.0001)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患者的NDI明显低于失败组(7.1%±1.2% vs 15.7%±2.7%,t=24.993,P<0.0001)。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7,P<0.0001)。根据PLICS评分绘制单纯前路术后内固定失败的ROC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81,95%可信区间为0.943,1.000,当PLICS评分为6.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927,敏感度0.994,特异度0.067。综合考虑PLICS评分的临床实用性及PLICS评分为7分时亚分类不同的临床结局,最终将阈值定为PLICS评分为7分且合并单侧重度侧块骨折。结论PLICS评分系统的建立基于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解剖学基础,既兼顾了双侧侧块、棘突及椎板等骨性结构及侧块关节囊等韧带结构,又依据对每柱骨-韧带结构损伤特点赋值,量化地反映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总体损伤程度。通过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最终确定PLICS评分≥7分且同时伴有单侧重度侧块骨折,单纯前路手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较高,可考虑行前后联合路手术。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脱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病学史在发热门诊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冠肺炎,COVID-19)的作用,有助于细化发热门诊的管理模式,提高发热门诊筛查效率,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0时至2020年2月11日24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具有流行病学史分为流行病学史组(试验组)和无流行病学史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区诊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NEWS评分、病原学检查结果、CT显示病毒性肺炎比例、候诊时间、COVID-19患者比例、入院构成比。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之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之间对比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 423例,其中试验组患者927例,对照组患者1296例。两组在性别、NEWS评分、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年龄(35.00 ± 12.80 vs 38.13 ± 15.57岁)、发热患者比例(28.80% vs 32.75%)、候诊时间(31.72 vs 58.08 mi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CT检查比例(37.54% vs 20.39%)、CT检查显示病毒性肺炎比例(9.77% vs 2.95%)、行COVID-19核酸检测比例(85.44% vs 56.75%)、入院率(16.72% vs 9.6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流感病毒及鼻病毒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有必要调整发热门诊的运行管理模式,根据流行病学史对患者进行分区管理,以提高调筛查效率,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发热门诊 管理模式 流行期 流行病学史 感染 分区诊疗 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