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精准的正畸治疗过程,在动物体内进行的正畸操作模拟研究是重要环节。针对不同正畸操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正畸动物模型被应用到实验研究当中。为便于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本文就模型的不同建模方法、动物种类、主要应用等作出综述,以明确各种动物模型在实验设计上的主要区别及特点,为今后研究者应用正畸牙移动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动物模型 正畸学
  • 简介:摘要替牙期儿童生长发育快速,各种导致错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常于替牙期显现,同时此阶段导致错的环境因素也较多。临床应积极干预唇、舌、咬合、呼吸等功能性异常与替牙障碍,避免畸形继续发展;对骨性错则需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矫形装置进行生长改良治疗,同时需充分评估先天因素的影响及预后;对部分替牙期暂时性错则不应过度干预。总之,替牙期早期矫治需综合评估治疗的需求、风险、时间、代价以及患者的最终收益,矫治时机并非越早越好,必须严格把控适应证,在必要性和局限性方面仔细斟酌。

  • 标签: 牙列,混合 正畸学,阻断 正畸学,预防 生长和发育 早期矫治
  • 作者: 王晓宇 王昊 厉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口腔科,北京 10007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口腔科,北京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及上气道的三维形态结构特征,并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2岁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30例及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唇腭裂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30例,拍摄CBCT影像并对其上颌骨及上气道进行三维结构参数的测量分析,分析唇腭裂组上颌骨及上气道三维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唇腭裂组在上颌长度、上颌高度、上颌体积及硬腭长度分别为(44.60±3.01) mm、(48.33±4.32) mm、(36.75±6.87)×103 mm3、(40.46±4.90) mm上与对照组分别为(49.04±3.23) mm、(51.86±2.98) mm、(42.24±6.71)×103 mm3、(47.09±2.76) mm相比明显减小;其腭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分别为(5.34±2.15)×103 mm3、(14.59±6.72)×103 mm3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8.82±3.46)×103 mm3、(19.46±6.33)×103 mm3也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腭裂组鼻咽气道容积与上颌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硬腭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腭咽气道容积与硬腭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舌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与上颌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主要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发育受限;腭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明显减小。上气道容积与上颌骨垂直向和体积等相关三维结构参数呈显著的相关性。

  • 标签: 唇腭裂 上颌骨 上气道 CBCT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微螺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治疗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的有效性。方法样本包括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11~34岁(平均20.4±5.9岁)。使用个性化微螺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器进行扩弓治疗,扩弓前和扩弓后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取研究模型,对资料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腭中缝扩开成功率为93.3%。上颌第一磨牙位置腭中缝宽度增加(3.06±1.27) mm (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间宽度增加(6.04±1.45) mm (P<0.05),上颌第一磨牙位置腭中缝宽度增量与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量的比值为0.509±0.196。扩弓螺旋扩大(6.76±1.31) mm,上颌第一磨牙位置腭中缝宽度增量与扩弓器扩大量的比值为0.473±0.205。结论个性化微螺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器能有效地扩大青少年和88.9%年轻成人的腭中缝,治疗骨性上颌牙弓狭窄。

  • 标签: 微螺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 骨性上牙弓狭窄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显微CT测量182颗恒牙邻面牙釉质厚度,以期为正畸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集筛选182颗离体恒牙[来源于正畸减数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提供者均为北京市居民,汉族,年龄(39.5±10.6)岁,90%的牙齿来源于50岁以下的患者],并根据牙位进行分类,用流体树脂于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做标记后进行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扫描,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各牙位牙齿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面距离、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釉质牙骨质界距离、牙冠近远中向宽度。结果邻面牙釉质厚度从前牙区[(0.63±0.16) mm]到磨牙区[(1.46±0.25)mm]逐渐增厚。上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31.60 mm,下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29.68 mm。前牙区邻面接触区垂直向位置靠近牙冠切1/3,磨牙区邻面接触区更接近牙冠中1/3。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与牙冠近远中向宽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本组离体牙结果显示,切牙区近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较小,磨牙区较大;临床应在前牙区靠近切端、在后牙区靠近龈方进行邻面去釉。

  • 标签: 牙釉质 牙列,恒 显微CT 邻面去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