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西格列汀+照射组,每组5只。照射组和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接受7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者于照射后2 h开始灌胃西格列汀,给药剂量为10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30天取外周血进行血象测定,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后取骨髓细胞测定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数量及其活性氧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减少、下降(t=3.476~12.200,均P<0.05);HSC和HPC的数量及百分比均明显减少、降低(t=3.174~5.287,均P<0.05);HSC中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1980.6±309.3对3994.5±1119.0,t=3.904,P<0.05),骨髓细胞CFU-GM显著减少(66.2±5.3对30.8±3.9,t=13.240,P<0.05)。与照射组相比,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8.0±1.0)×106个对(11.0±0.4)×106个,t=4.593 ,P<0.05]、白细胞数量[(3.0±0.2)×109个/L对(3.9±0.3)×109个/L,t=7.020 ,P<0.05]均增多;HPC数量[(33 724.4±10 594.9)个对(101 637.6±17 240.5)个,t=5.951,P<0.05]及百分比[(5.6±1.0)%对(11.5±3.0)%,t=4.163,P<0.05]均上升,HSC中活性氧水平降低(3994.5±1119.0对2415.7±122.9,t=2.375,P<0.05),骨髓细胞CFU-GM增加(30.8±3.9对38.2±4.4,t=2.964,P<0.05)。结论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西格列汀 造血系统 外周血 骨髓细胞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2020年收治的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的2例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2例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以腹部症状首发,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为消化道或肾脏疾病。结论尽早诊断及治疗对提高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临床上需与消化系统、肾脏、心血管系统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轻链型 消化道 肾脏 心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对传染病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精选10个实验内容,学习对象包括中南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八年制、麻醉、精神等所有专业学生3 703人,通过考核和个人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所有学生都参加了10个项目的考核,除项目8外,所有项目学生得分标准差较大,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人数都较多。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认为"有必要学"的学生中,学习效果很好和较好的学生分别为20.5%和53.0%。相对于线下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具有优点,也存在缺点,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结论传染病虚拟仿真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学,虚拟与现实结合才更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 标签: 虚拟仿真 传染病 教学 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背景下,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八年制诊断学见习课程为实例,阐明如何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组织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临床见习教学。该课程包括:基于数字课程云平台(ICC)的自主学习;基于"引导性反馈"的在线讨论学习;基于"案例教学(case based learning)"的在线讨论课;以及基于"练习视频反馈"的"在线实操"诊断技能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在线混合式诊断学见习课整体满意度高,理论考试成绩优异,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显著。如何运用资源整合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必将成为医学教育同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 标签: 以学生为中心 混合式教学 八年制 诊断学 临床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