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窃据总统职位的大野心家人阴谋家袁世凯,在导演了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之后,终于在1916年元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正当他踌躇满志接受群臣朝贺之际,蔡锷率领南方各省的讨袁护国军,已经攻入四川.一天,"洪宪皇帝"袁世凯正在居仁殿看报,他的大臣赵尔巽前来谒见.还没有谈几句话,袁世凯便有急事暂时离开一下.赵尔巽感到无聊,拿起桌上的《时报》随手翻阅.不看犹可,一看顿觉诧异万分.当他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袁却突然走了进来.善于察颜观色的袁世凯,马上看出赵神色惊讶,立即追问缘故,赵尔巽尽管老于世故,一时也不知所措起来,急急巴巴地回答:"上……上海《时报》,只有一家吧!怎么,这报纸与我家里的不一样呢?"袁世凯也觉得奇怪,当即命令侍卫人员去赵家拿来《时报》.两张

  • 标签: 袁世凯 报纸 阅读 护国军 赵尔巽 野心家
  • 简介:<正>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 标签: 不完全商 使用价 文化商品 社会责任 宣传功能 商品性
  • 简介:<正>撰写《新记大公报史稿》之前,吴廷俊同志曾化四年时间通读了新记公司时期的全部《大公报》,并作了数百万字的详细摘记,大致把握了《大公报》的思想脉络。但是报社内情往往无法从报纸版面上反映出来,他还得虚心地向《大公报》旧人了解和请教,并广泛搜集有关《大公报》的史科和回忆文章。到了动笔撰稿的时候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难怪写书成了他游刃有余的乐事。我浏览这部书的感觉,仿佛在聆听老朋友娓娓而谈,作者谈起当年《大公报》的往事,可谓历历如数家珍。由此而悟出一条治学的真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术成果偏爱勤于学习、勤于思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学术成果 “文人论政” 报纸版面 思想脉络 新闻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