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Ⅱ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指标的测量分析,探讨影响软组织侧貌的因素及贡献。方法选取40例骨Ⅱ类错畸形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24.0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21组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软硬组织颏前点矢状向变化量呈极强相关(r=0.862,P<0.001),比率为0.935∶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下唇突点内收量分别与上、下中切牙内收量相关更大等。结论骨Ⅱ类错畸形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临床可根据患者诉求进行硬组织移动量的设计。

  • 标签: 错畸形 骨性Ⅱ类 软组织侧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 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 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错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牙移动 软组织侧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面自身大小对X线头影测量分析中长度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全颅底长为内部参照,建立回归方程。方法回顾分析33例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取18个标志点测量25个长度相关指标,采用全颅底长代表颅面大小,分析这些长度测量指标与全颅底长的回归关系。结果所有测量指标与全颅底长都呈正相关,除U6-PP外,其他指标与全颅底长的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头影测量长度相关指标与全颅底长关系密切,在对长度测量值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考虑颅面自身大小对其的影响。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全颅底长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正畸对骨Ⅲ类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骨Ⅲ类畸形患者20例,通过影像科医生的诊断判定关节盘移位类型,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图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判定髁突位置情况,观察术前正畸治疗前后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变化。结果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关节盘的位置变化(P>0.05)。术前正畸前后TMJ关节间隙和关节间隙指数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骨Ⅲ类畸形患者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变化。

  • 标签: 术前正畸 骨性Ⅲ类畸形 颞下颌关节 关节间隙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