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POPP),是产程中最常见胎头位置异常,并且对其诊断极其具有挑战,该异常与孕妇及新生儿相关疾病发病率有关。目前,用于POPP孕妇产程旋转胎头的方法包括3种:徒手旋转、器械助产旋转和孕妇体位干预。徒手和器械助产旋转,均可能对母儿产生潜在危害,而孕妇体位干预作为一种无创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较常用的POPP孕妇产程体位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手膝卧、侧俯卧(LAD)及系列体位干预。笔者拟对POPP的定义及其发生率、高危因素、对母儿的危害及其产程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体位,母体 持续性枕后位 产程,第一 倒转术,胎位 产式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实施食盐加碘新标准孕妇碘营养状况,为采取科学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按照《河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在河南省的156个非高碘县(市、区)和高碘县(市、区)所辖非高碘地区,每个县(市、区)按照东、西、南、北、中各抽取1个缺碘乡,每个乡抽取20名孕妇,采集孕妇家中食用盐盐样和尿样,检测盐碘和尿碘含量。盐碘检测采用直接滴定法,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测定;尿碘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结果共检测孕妇家中盐样15 430份,碘盐覆盖率为95.4%(14 721/15 430),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7.0%(13 426/15 430),盐碘中位数为25.8 mg/kg。检测孕妇尿样15 378份,尿碘中位数为188.0 μg/L。妊娠早、中、晚期孕妇的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90.2、188.9、186.0 μg/L。结论盐碘新标准实施河南省孕妇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应持续进行孕妇碘营养监测,坚持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保证孕妇适量碘摄入。

  • 标签: 盐类 尿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在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我院的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进行三种不同方法的治疗,即A单一药物治疗,B单一神经阻滞治疗,C神经阻滞及药物联合治疗,对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如实的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数据,评价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临床治疗的结果进行研究,主要是应用一些统计学知识和一些对比的方法,对治疗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说明应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单一应用药物好P<0.01,单一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与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痛 睡眠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研究间歇发作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UPJO)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统计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并诊断为间歇发作UPJO的患儿,定义间歇发作UPJO为腹痛发作时检查证实存在急性肾盂肾盏扩张,而缓解期肾盂肾盏扩张减轻。排除手术导致的UPJO,排除UPJO合并肾发育不全及输尿管多处狭窄,排除UPJO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及泌尿系统结石。对间歇发作UPJO患儿进行回顾研究及随访,分析临床特点、发作预防及治疗方法。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79例,男58例,女21例,年龄2.5~16.0岁,平均年龄5.4岁。内源狭窄30例、迷走血管压迫29例、马蹄肾13例、息肉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66例(83.5%)、腹部包块8例(10.1%)、血尿5例(6.3%)。腹痛UPJO的临床特点是发作频率半年1次至每个月3次,发作时间0.5~3.0 d。腹痛主要发作部位分别为肾周53例(67.1%)、脐周15例(19.0%),无法描述具体位置11例(13.9%)。存在腹痛诱因的34例(43.0%)、无明显诱因45例(57.0%)。术前SFU Ⅰ~Ⅱ级缓解期31例(39.2%),发作期0例;Ⅲ~Ⅳ级缓解期48例(60.8%),发作期79例(100%)。缓解期与发作期肾盂前后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20 min病例数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开放手术19例,腹腔镜60例。随访6~18个月,手术成功率94.9%(75/79)。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管腔内狭窄44例(55.7%)、无狭窄35例(44.3%)。结论间歇发作UPJO需结合病史进行诊断,超声检查在整个病程中具有诊断价值。在缓解期诊断困难,在发作期辅助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利尿核素扫描更具诊断价值。

  • 标签: 间歇发作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 腹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肾积水合并外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致肾积水合并外伤破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8~10个月3例,4岁1例,7~12岁6例。病变位于左侧7例,右侧3例。受伤原因:坠落伤6例(坠床3例,坠房、坠单杠、坠三轮车各1例),撞伤4例。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血尿4例,腹部包块3例,发热1例。病程:伤48 h内3例,1周内2例,3~4周4例,外院肾造瘘术后1年1例。10例术前均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确诊。结果9例行开放式肾盂成形术,术中见肾实质变薄,厚度为2~4 mm,破裂位于肾实质4例、肾盂4例、位置不详1例;余1例外伤未及时治疗,因合并肾周感染行肾造瘘术。1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9例行肾盂成形术患儿患肾功能良好,2例已到青春期,未出现血压增高;1例因肾周感染行肾造瘘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肾核素扫描示患侧分肾功能<5%,行肾切除术,术后未再出现泌尿系感染。结论儿童肾积水受外伤可致肾盂或肾实质破裂,术前超声和增强CT检查表现为肾实质变薄、肾盂扩张、尿液外溢,可明确诊断。如果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专科医生在修复裂伤同期可行肾盂成形术;如医生或患者一方条件不能满足肾盂成形术时可暂行肾造瘘术。

  • 标签: 肾盂积水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肾外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陈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9例陈旧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49岁(25~58岁);术前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3~312个月)。第1、2、3跖跗关节行关节融合术,第4、5跖跗关节行复位固定或成形术。通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ublin评分,并记录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6.1±23.2)个月(12~10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中足评分为87(79,90)分,VAS评分为1(0,2)分,Lublin评分为70(60,75)分,较术前[51(44,63)分、4(4,6)分、50(40,55)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3例患者融合不愈合,1例发生钢板断裂,未见感染、皮肤及伤口相关并发症。结论第1、2、3跖跗关节融合、第4、5跖跗关节复位固定或成形术治疗陈旧Lisfranc损伤具有良好的中短期预后。

  • 标签: 关节内骨折 关节融合术 关节成形术 陈旧性Lisfranc损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老年患者,共纳入老年住院患者925例,其中衰弱患者285例、非衰弱患者640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进行评估,收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分析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结果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更大、体质指数更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肾功能不全、既往跌倒史比例更高;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更高,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更低(均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37.8±7.1)mm比(36.3±5.1)mm,t=-3.134,P=0.002]、左心房前后径≥45 mm比例更高[15.8%(45/285)比6.1%(39/640),χ2=22.452,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60.1±9.5)%比(61.9±7.5)%,t=2.817,P=0.005]、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速度更快[(0.8±0.3)cm/s比(0.7±0.2)cm/s,t=-2.675,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前后径≥45 mm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OR=2.249、P=0.015);增龄(OR=1.099、P<0.001)、心力衰竭(OR=1.786、P=0.049)、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OR=1.960、P=0.001)和血红蛋白降低(OR=0.984、P=0.008)与衰弱独立相关。结论左心房前后径≥45 mm、心力衰竭与衰弱独立相关,在衰弱患者中应注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筛查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衰弱 左心房前后径 心力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老年人衰弱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方法对≥65岁老年住院患者用临床衰弱分级进行衰弱评估,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研究纳入住院老年患者共180例,其中衰弱患者66例、非衰弱患者114例,衰弱组年龄(79.8±6.0)岁,显著高于非衰弱组(75.0±6.3)岁(t=5.030、P<0.001);衰弱组高血压、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及骨关节炎患者比例高于非衰弱组(均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正常窦性心搏(NN)间期标准差(SDNN)[103.0(76.0,121.2)ms比107.5(92.0,136.0)ms,Z=-2.108,P=0.035]、5 min 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86.0(67.7,106.5)ms比97.5(78.0,126.0)ms,Z=-2.694,P=0.007]、标化低频功率(LFnorm)[(53.1±13.0)nU比(59.3±13.9)nU,t=-3.024,P=0.003]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1.2(1.0,1.4)比1.4(1.1,1.7),Z=-3.041,P=0.002]更低,标化高频功率(HFnorm)[(36.8±9.2)nU比(32.2±10.7)nU,t=3.033,P=0.003)更高;衰弱组SDANN<92 ms、LFnorm<50 nU、HFnorm>32 nU、LF/HF<1.5发生率分别为59.1%(39/66)、42.4%(28/66)、72.7%(48/66)、84.8%(56/66),均显著高于非衰弱组41.2%(47/114)、22.8%(26/114)、49.1%(56/114)、65.8%(75/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norm、HFnorm、LF/HF与衰弱相关(OR=0.971、1.039、0.333,均P<0.05),HFnorm>32 nU、LF/HF<1.5是衰弱的危险因素(OR=2.401、2.773,均P<0.05)。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调节失衡,应关注老年衰弱患者的HRV。

  • 标签: 衰弱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系统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5年 3月— 2016年 3月期间于该院诊治的 100例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左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74.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2.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4.0%,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8 4, P=7.766 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不影响治疗,停药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同时有效增强了皮肤屏障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 ] 润燥止痒胶囊 左西替利嗪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 皮肤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该院诊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左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0%,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4,P=7.766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不影响治疗,停药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同时有效增强了皮肤屏障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润燥止痒胶囊 左西替利嗪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 皮肤屏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肛舒贴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方法 参研对象选取 2011年 12月— 2014年 11月本院共收治肝郁脾虚型溃疡结肠炎患者 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70例,对照组 5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70例,治愈 21例,显效 25例,有效 19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 93%。对照组 50例中,治愈 19例,显效 8例,好转 14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 82.0%。经统计学处理 P> 0.05,两者有显著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 采用肛舒贴对肝郁脾虚型溃疡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高,而且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判护理的应用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120例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预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以对照组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为参照,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以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参照,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应用预判护理有助于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预判性护理 血液透析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20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80例,根据双色小球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40例为单一组并采用单纯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其余40例为联合组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愈率,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率,联合组与单一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极其理想,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有必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临床疗效 光动力疗法 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