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微观模拟模型研究可通过模拟大量具有不同特征的微观个体,构建疾病进展模型,评价危险因素控制和早期干预策略等在疾病预防中的效果和效益,从而克服传统流行病学研究投入高、耗时长等局限性,为疾病预防决策制定提供重要证据支撑。本研究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定义和构建方法,并结合研究实例阐述马尔可夫模型、决策树模型以及离散事件模型等3种建模方法在癌症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开展相关疾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肿瘤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微观模拟模型
  • 作者: 李鑫 冯小双 张愉涵 崔宏 李霓 代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 河南省人民医院病案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
  • 简介:摘要肺癌社区高危人群队列是2017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肺癌专病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7个大区的7个城市,收集5万例以上社区人群肺癌危险因素暴露信息,识别肺癌高危人群,开展低剂量螺旋CT筛查,并进一步追踪肺癌确诊和死亡信息;同时采集生物样本,建立以社区人群为基础、涵盖危险因素暴露、人群危险评估、低剂量螺旋CT筛查、生物样本以及结局随访信息的肺癌社区高危人群队列,为后续开展肺癌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数据和样本支持。

  • 标签: 肿瘤,肺 高危人群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5年中国胰腺癌发病及死亡的趋势并分别估计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05-2015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20~84岁人群的数据进行拟合,估计其效应参数。结果2005-2015年中国胰腺癌粗发病率及粗死亡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2008年为界,先上升后下降;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2005-2015年胰腺癌的总体发病中标率平均每年上升2.78%,总体死亡中标率平均每年上升2.24%。发病率以农村男性中标率变化最快,平均每年上升3.74%;死亡率以城市男性中标率变化最快,平均每年上升3.57%。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总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70~80岁时效应最大;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上升;队列效应随出生年份推移而下降,在1976年后出现反弹和波动。结论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升,应继续重视胰腺癌的防控工作。

  • 标签: 胰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群中开展筛查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探索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有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有效的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生物标志物 筛查 早期诊断
  • 作者: 卢明 陈宏达 刘成成 张愉涵 魏锣沛 吕章艳 任建松 石菊芳 邹霜梅 李霓 代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科研部,杭州 310009,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室,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300060,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定量免疫粪便隐血试验(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效能,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1项正在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选取3 407例已完成结肠镜检查的50~74岁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均提供粪便标本。采用定量FIT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所有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以结肠镜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定量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筛检效能指标。结果3 407例受试者中男性占51.5%(n=1 753),年龄为(60.5±6.3)岁,共包括结直肠癌28例(0.8%)、进展期腺瘤255例(7.5%)、非进展期腺瘤677例(19.9%)、良性病变和正常者2 447例(71.8%)。当采用厂家推荐阳性截断值(20 μg Hb/g)时,总体FIT阳性率为2.8%(96/3 407),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7.1%(95%CI:37.2%~75.5%)和11.0%(95%CI:7.4%~15.5%),特异度为98.4%(95%CI:97.8%~98.8%)。当阳性截断值调整至5 μg Hb/g时,定量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增加至64.3%(95%CI:44.1%~81.4%)和16.5%(95%CI:12.1%~21.6%),特异度降低至95.2%(95%CI:94.4%~95.9%)。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2~0.973)、0.657(95%CI:0.621~0.692),且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中筛检效能较为一致。结论在本研究中,定量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尚可,但对进展期腺瘤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定量FIT的阳性截断值可以根据预设检出率及结肠镜检查负荷灵活调整,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定量免疫粪便隐血试验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的人群筛查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在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2018年5月至今),纳入基线招募的符合条件受试者,按照1∶2∶2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3组: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受试者经过风险评估,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收集受试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等信息。计算不同筛查方案的参与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9 546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经过随机化分组,分配至结肠镜组3 916例、FIT组7 854例、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7 776例。在19 546例受试者中,男性为8 154例(41.7%),年龄为(60.5±6.5)岁。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的参与率分别为42.5%、94.0%和85.2%,其中在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中,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参与率为49.2%,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的参与率为94.0%。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既往结肠镜检查史、慢性结肠炎史和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与筛查参与率相关。结论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参与率显著优于结肠镜筛查。在未来需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宣教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参与率,从而保证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效果和效益。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