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尿钙水平Gitelman综合征(G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尿钙在GS疾病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2018年来自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RSC)、在北京协和医院行SLC12A3基因检测诊断为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尿钙特点,比较不同尿钙水平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氢氯噻嗪试验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测定患者基线和用药后3 h内氯离子排泄分数改变量的最大值(ΔFECl)。结果共有83例GS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低尿钙患者53例(63.86%)。低尿钙组尿钙/肌酐比明显低于非低尿钙组[(0.085±0.058)mmol/mmol比(0.471±0.284)mmol/mmol,t=7.349,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压、血尿电解质水平、代谢性碱中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组患者乏力(χ2=4.595,P=0.032)及多尿(χ2=5.778,P=0.016)发生比例低于非低尿钙组,两组患者在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和非低尿钙组各有16例患者行氢氯噻嗪试验,中位ΔFECl结果分别为0.539%(0.430%,1.283%)和0.829%(0.119%,1.298%),均提示对氢氯噻嗪无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0.000,P=0.956)。结论GS患者中低尿钙比例为63.86%,尿钙水平与疾病临床表型、NCC功能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均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Gitelman综合征 氢氯噻嗪 低尿钙 表型 钠-氯协同转运蛋白
  • 简介:摘要:伴随国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先进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国内制药工艺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在新世纪下,各种生物制药技术已经被逐步推广应用到国内制药工艺,并且从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制药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本文大致梳理了生物制药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在制药工艺中具体应用这类技术的举措,并展望了该类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仅供参考。

  • 标签: 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技术 有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75岁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8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北京市第六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年龄≥75岁老年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WHO标准分为老老年组(75~89岁)140例和老年长寿组(≥90岁)76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结肠镜完成率、肠道准备质量、阳性诊断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老老年组相比,老年长寿组中更多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7.9%(6/76)比1.4%(2/140),χ2=5.775,P<0.05],老年长寿组接受结肠镜检查并给予中度镇静时,给予的丙泊酚和芬太尼剂量较低[(69.0±37.4)mg比(100.8±34.3)mg,t=6.302,P<0.01;(57.5±31.2)μg比(84.0±28.6)μg,t=6.297,P<0.01]。老年长寿组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较老老年组低[88.2%(67/76)比99.3%(139/140),χ2=13.815,P<0.01],肠道准备质量差[31.6%(24/76)比15.0%(21/140),χ2=8.209,P<0.05]。老年长寿组结肠镜检查发生心肺不良事件的比例[(5.3%(4/76)比0(0/140),χ2=7.507,P<0.01]以及总体不良事件的比例[9.2%(7/76)比0.7%(1/140),χ2=9.970,P<0.01]均高于老老年组。老年长寿组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癌的比例[14.5%(11/76)比2.1%(3/140),χ2=12.357,P<0.01]、高风险腺瘤的比例[27.6%(21/76)比6.4%(9/140),χ2=18.516,P<0.01]均高于老老年组。结论与老老年组相比,老年长寿组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低、肠道准备质量差、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但是结直肠癌及高风险腺瘤检出的比例高。

  • 标签: 老年人 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现状来介绍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应用的特点,重点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调查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此技术在目前实际的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 标签: 遥感技术 特点 地质矿产调查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46例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周围神经病变(PN)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选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RA并发PN者46例,按1∶2匹配92例RA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随访。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类风湿因子(RF)滴度对RA并发PN的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N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RA并发PN者男性15例,女性31例,年龄(59.1±11.8)岁,RA病程102.0(19.0~156.0)个月,PN病程 4.2 (0.7~5.5)个月。RA并发PN者4例出现皮肤血管炎,RF滴度高于RA患者;39例(84.8%)患者出现肢体麻木,4例(8.7%)患者出现双下肢感觉减退,1例(2.2%)患者出现右下肢疼痛,10例(21.7%)患者出现肌力减退,4例(8.7%)患者出现运动障碍。45例患者行神经肌电图检查,27例(60.0%)患者为多神经病,14例(31.1%)患者为多发单神经病。ROC曲线分析显示,RF滴度诊断RA并发PN的曲线下面积为0.7,最佳截止值为178.4 IU/ml时,敏感度为73.9%, 特异度为6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F滴度>178.4 IU/ml(OR=5.626,95%CI 2.509~12.618,P<0.001)与PN的发生相关。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27例(58.7%)患者感觉异常减轻。12例患者随访17.0(4.8~52.8)个月,10例患者感觉异常较出院时减轻,其中1例患者完全缓解。结论麻木和肌力下降是RA并发PN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神经病是主要类型。RF滴度>178.4 IU/ml 可能是RA患者发生PN的危险因素之一。RA并发PN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周围神经病变 类风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联合ECMO治疗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0.0%,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研究组不良反应总会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7%,研究组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显著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F、E/A、LVEDD、6-MW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较治疗前下降,E/A、LVEF、6-MW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研究组LVESD、LVEDD水平下降水平及E/A、LVEF、6-MWT上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FABP、PTX-3、NT-proBN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感(GH)、心理健康(MH)、生理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P)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F、GH、MH、RP得分都出现了上升,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经血浆置换疗法联合ECMO治疗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整体护理方式效果显著。

  • 标签: 血浆置换疗法 ECMO 重症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25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普通型(76例)、重型(65例)和危重型(110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和有无消化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和肝功能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LDH、白蛋白、球蛋白等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33.9%,85/251)、腹泻(12.0%,30/251)、恶心呕吐(7.6%,19/251)和腹痛(1.2%,3/251)。143例(57.0%)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其中危重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75.5%(83/110)比40.8%(31/76)和44.6%(2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5、16.865,P均<0.01);普通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肝功能损伤比例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比较[57.8%(67/116)比56.3%(7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者TBil、DBil、ALT、AST、ALP、GGT、LDH、球蛋白水平的中位值,以及TBil水平>34.2 μmol/L、DBil水平>13.6 μmol/L、ALT水平>80 U/L和AST水平>80 U/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5 μmol/L、4.9 μmol/L、44.5 U/L、50.0 U/L、64.0 U/L、41.0 U/L、527.0 U/L、33.6 g/L、7.3%(8/110)、7.3%(8/110)、17.3%(19/110)、17.3%(19/110),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的9.5 μmol/L、2.9 μmol/L、28.5 U/L、28.5 U/L、54.0 U/L、25.5 U/L、225.5 U/L、30.1 g/L、0、0、6.6%(5/76)、2.6%(2/76),以及重型患者的10.4 μmol/L、3.4 μmol/L、30.0 U/L、31.0 U/L、49.0 U/L、25.0 U/L、284.0 U/L、30.7 g/L、0、0、6.2%(4/65)、1.5%(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4、-5.507、-4.000、-6.558、-3.112、-4.333、-4.858、-3.873,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574、9.620;Z=-3.060、-3.850、-3.923、-5.005、-9.495、-7.651、-3.853、-2.725,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5、10.169;P均<0.01);危重型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中位值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分别为85.3 g/L、28.2 g/L、0.8,均低于普通型患者的157.3 g/L、32.3 g/L、1.1,以及重型患者的133.6 g/L、31.6 g/L、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31、-3.647、-4.924、-4.503、-5.283、-3.903,P均<0.01)。有腹泻患者的中位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泻患者(28.2 g/L比30.5 g/L),TBil水平>20.0~34.2 μmol/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腹泻患者[70.0%(21/30)比10.9%(24/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2, χ2=62.788;P均<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腹痛发生率较低,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有无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比例无关,有腹泻症状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 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