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龄化疾病特别是老年创伤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老年创伤的治疗还需要观念方面的转变。笔者从积极选择手术治疗、充分协同的术前准备、术中微创复位与坚强固定原则及术后康复锻炼四个方面探讨老年创伤的治疗理念,并针对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及膝关节性关节炎防治等常见问题提出指导建议。树立老年创伤防治并重的新理念,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预防医学 治疗
  • 作者: 范梦科 王玲 齐莉莉 陈伟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创伤诱导免疫细胞在损伤部位浸润,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调节局部损伤的清除和修复。随着创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系统在愈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得到深入研究。骨折时,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先后到达骨折区并参与骨折吸收与修复。若创伤微环境免疫失调,将导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协调作用紊乱,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创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与免疫细胞、成或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机制相当重要。笔者就创伤后死的清除与修复过程中的免疫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创伤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 免疫调节 炎症 骨创伤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开始,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其传染性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COVID-19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笔者基于部分创伤骨科患者具有急诊手术需求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及全国多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救治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COVID-19疫情以及创伤骨科救治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系统规范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和防护措施,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患者急诊手术处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折 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国已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控措施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骨科门诊仅可收治已经排除COVID-19的患者,但创伤骨科仍收治需紧急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或合并严重创伤的COVID-19患者。因此,第一时间做好2019-nCoV感染的筛查和管理工作,并做好参与紧急救治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是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此类患者的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编写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折 外科手术 综合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与2019年同期非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异同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日(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及2019年2月4日至2019月3月14日(2019年农历同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手术患者手术麻醉方式。两个时间段的患者又分别根据年龄将其分为≥65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组。对比两个时期总体及各年龄段手术麻醉方式的异同及完成麻醉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结果2020年疫情期间共完成创伤骨科手术285例,与2019同期(784例)相比下降63.7%;≥65岁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2020疫情期间占比29.5%(84/285),较2019年同期占比18.1%(142/784)明显增加。与2019年同期非气道管理麻醉的患者占比[38.3%(300/784)]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56.5%(161/285)]显著增高,其中≥65岁年龄组患者分别为41.6%(59/142)和71.4%(60/84),两个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疫情期间椎管内麻醉[36.5%(104/285)]、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4.9%(14/285)]较2019年同期[25.5%(200/784)、0.3%(2/784)]均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7.7%(79/285)]较2019年同期[48.9%(383/78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年龄组患者中,2020年疫情期椎管内麻醉[48.8%(41/84)]、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7%(9/84)]较2019年同期[29.6%(42/142)、0]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1.4%(18/84)]较2019年同期的[47.9%(68/14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9年同期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6.2±0.4) min]及插管/+阻滞操作时间[(7.4±0.4)min]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12.6±0.4) min、(13.2±0.3)min]均有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麻醉方式以不影响呼吸道的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等非气道管理为主,可能由于其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避免与COVID-19所致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且麻醉时间较2019年同期相对较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手术 麻醉方式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跟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跟骨折患者1 080例,男931例,女149例;年龄平均43.0岁。Sanders分型:Ⅰ型107例,Ⅱ型343例,Ⅲ型471例,Ⅳ型159例。对可能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患者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体重指数、季节、致伤原因、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内固定物、术前合并伤、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是否去康复机构、切口选择、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是否有水泡、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等18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1 080例患者术后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平均为88.4分。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术前合并伤、切口选择、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的患者Creighton-Nebrask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107.408-4.013a-7.101b-1.214c-1.606d(Y表示Creighton-Nebraska评分,a表示性别,b表示年龄, c表示Sanders分型, d表示切口选择)。结论跟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切口选择;对于女性、年龄大、Ⅳ型骨折、L形大切口的跟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评分较低。

  • 标签: 跟骨骨折 功能恢复 流行病学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头状、钩骨、大多角和小多角切取厚3 mm的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钩骨、大多角和小多角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差异。结果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头状、钩骨、大多角和小多角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39.04±5.79)HV、头状(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35.89±4.75)HV、月(33.65±5.42)HV及小多角(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内部不同区域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硬度最大,舟骨体部硬度最小,4部位间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硬度最大,远端硬度最小,4个部位间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内部各部位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 标签: 腕骨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舟骨 月骨 头状骨 钩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 作者: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杨强 陈世杰 杨国庆 王博禹 陈雁西 刘国辉 王栋梁 刘曦明 童晓玲 刘国栋 刘宏建 罗涛 施忠民 黄标通 陈文明 王启宁 宋绍军 杨立利 刘同生 何大为 余正红 张建政 侯志勇 邵增务 张殿英 林浩东 禹宝庆 陈云丰 朱晓东 韩庆林 顾峥嵘 陈晓 胡衍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贾金鹏 张鹏 张勇 孙廓 沈涛 董世武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李明 陈晓涛 杨伟国 吴兴 周家钤 徐海栋 米博斌 张英泽 苏佳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632,天津市天津医院 300210,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长沙 410013,上海市中冶医院 20094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 430000,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武汉 430000,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 40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001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008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200444,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433,北京大学工学院 100871,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 1007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004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0080,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同仁医院 20005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26001,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 710038,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25003,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006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25003,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039,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3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7004,陆军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716000,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 10019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5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130403,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 315040,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 810007,香港大学医学院 999077,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TSCI)患者由于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共识在TSCI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结果,对TSCI的损伤分级、康复评定、康复策略和主要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对TSCI的康复治疗提供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康复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流动,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是低能量损伤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在此特殊时期,创伤骨科医师应如何在常规的诊疗方式中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做好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理的术式及麻醉方式,对于患者的预后及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在做好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流程的同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避免出现聚集性传播,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该文从创伤骨科医、护、患三者出发,结合多学科综合干预模式,对当前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创伤骨科患者的防治工作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 创伤和损伤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髋臼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髋臼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髋臼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和松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在人体髋臼前柱和髋臼后柱随机切取片,代表了髋臼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髋臼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髋臼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髋臼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结论人体髋臼前后柱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硬度大于前柱。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髋臼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髋臼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标签: 髋臼 硬度 骨骼 成像,三维
  • 简介:次生灾害是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一个常用的概念。随着社会进步,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第一次损伤后由原始损伤导致的再损伤亦呈迅速增多趋势。骨科医生、特别是创伤骨科医生对这种损伤尚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高能量损伤 创伤骨科 临床意义 骨科医生 突发事件 次生灾害
  •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同种异体、异种、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以外的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活性的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骨髓 骨移植 骨生成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支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 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支显微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 标签: 耻骨 耻骨支 维氏骨硬度 显微骨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感染性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感染 清创术 骨移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骺融合部位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2(范围1 704.0~4 650.0 mm2)。男性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骺线部位、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骺线部位、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骺融合部位的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 标签: 成年人 胫骨 成像 三维 骨骺 形态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断加压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自断加压栓联合接骨板治疗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6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上胫骨平台宽度,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是否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4.6 min,出血量平均2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胫骨平台宽度(78.9±7.2)mm,较术前(87.4±6.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后复位丢失和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自断加压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能恢复胫骨平台宽度,而且骨折块挤压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康复较好。

  • 标签: 膝关节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胫骨平台骨折 自断加压骨栓
  • 简介:摘要跟骨折治疗面临两大难题:传统切口皮缘坏死和切口感染率较高,跟变宽畸形不易充分纠正,产生外踝下方顽固性疼痛。针对这些问题,张英泽院士团队开展持续研发,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临床转化,其中包括跟骨折微创治疗技术。为了推广跟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和手术技巧,自2011年12月举办第一届跟骨折微创治疗学习班以来,共举办25期跟骨折微创学习班,培训900余名学员,该技术已经在全国1 000余家医院应用。笔者总结培训班的核心技术,让更多医师了解并广泛应用跟骨折微创治疗技术。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跟骨骨折 微创技术 学习班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