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尼帕病毒病(NVD)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致死率达40%~7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20多年来国际高度关注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尼帕病毒(NiV)是NVD病原体,其自然宿主是狐蝠科的果蝠。NiV可致人和动物感染,临床谱广泛,包括无症状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致命性脑炎甚至死亡。NiV自1999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以来,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流行。NiV主要通过蝙蝠-猪-人、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际传播。目前,尚无NVD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目前没有NVD病例报道,但我国与NVD主要流行国家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频繁,并且已在我国相关蝙蝠体内也检测到了NiV抗体,我国存在NVD输入与本地流行潜在风险。本文围绕NVD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等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NVD。

  • 标签: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病 果蝠 流行病学 暴发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减重与代谢手术患者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及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行减重与代谢手术的187例病态肥胖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未预防性服用熊去氧胆酸,在术前均行腹部超声及MRI检查,术后均行至少一次的腹部超声或MRI检查。比较不同减重与代谢手术术式术后患者新发胆囊结石和胆泥的发病率及发生时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Bonferroni校正用于两两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2020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7.0(22.0,31.0)个月。减重与代谢手术后新发胆囊结石的患者数为34例,发病率为18.2%(34/187),其中接受LSG、LRYGB、LOAGB手术及LOAGB修正手术者发病率分别为18.0%(30/167)、22.2%(2/9)、11.1%(1/9)、50.0%(1/2)。术后发生胆泥的患者数为18例,发病率为9.6%(18/187),其中接受LSG、LRYGB、LOAGB手术者发病率分别为8.4%(14/167)、22.2%(2/9)、22.2%(2/9)。术后新发胆囊结石患者的体重下降率和体重指数下降率分别为21.4 (18.7,23.6)%、21.4(18.6,23.5) %。术后新发症状性结石3例,发病率为1.6%(3/187),3例均行LSG手术。术后发生胆泥及胆囊结石的时间分别为85.5(28.8,98.8) d和103.5(93.0,17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在无药物干预下,减重与代谢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8.2%(34/187),需临床密切关注。腹部超声检查及上腹部MRI平扫T2WI序列,可帮助明确诊断胆囊结石并监测其变化。

  • 标签: 减肥手术 胆囊结石病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腺病毒7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7,HAdV-7)感染对于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HAdV-7对于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的感染;应用ELISA方法检测HAdV-7感染对于IL-1β的激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对于NLRP3、pro-IL-1β、caspase-1等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病毒感染后细胞内NLRP3、pro-IL-1β的表达及上清中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AdV-7可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WB显示HAdV-7感染诱导细胞内pro-IL-1β蛋白表达上调,ELISA检测表明HAdV-7感染可诱导IL-1β的分泌表达(MOI=0.5,P=0.0008)。使用Ac-YVDK-cmk抑制caspase-1表达后,HAdV-7感染上清中IL-1β的表达被明显抑制(P=0.0025);HAdV-7感染caspase-1缺陷的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IL-1β的表达同样被显著抑制(P=0.0191)。荧光定量PCR检测HAdV-7感染可以诱导细胞内pro-IL-1β和NLRP3 mRNA表达上调(NLRP3:P=0.0004;pro-IL-1β:P=0.0007),同时WB显示HAdV-7可以诱导细胞内pro-IL-1β和NLRP3蛋白表达上调;使用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处理细胞,可抑制HAdV-7感染的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P=0.0027); HAdV-7感染NLRP3缺陷的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IL-1β的表达被明显抑制(P=0.0189)。分别使用TLR2、TLR4、TLR7/9信号传导抑制剂,抑制HAdV-7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抑制TLR4信号传导,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下调(P=0.0122);使用ROS抑制剂、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或抑制K+外流,分别处理HAdV-7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抑制组织蛋白酶B(P=0.0292),或抑制K+外流时(KCl, P=0.0022;Glibenclamide, P=0.0275),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下调。结论HAdV-7感染THP-1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第一信号通过Toll样受体4(TLR4)信号传导,第二信号主要通过半通道模型介导K+外流的和溶酶体破坏模型释放组织蛋白酶B的激活NLRP3炎症小体。

  • 标签: 人腺病毒7型 NLRP3炎症小体 IL-1β TLR4 组织蛋白酶B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卫生健康项目监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有效提升项目监管水平。方法以河北省卫生健康项目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合两轮专家咨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019年4月通过现场调研收集河北省、市两级监管机构卫生健康项目数据,应用加权综合评分法、TOPSIS法和秩和比法对项目监管机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42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卫生健康项目监管工作绩效在2014年至2018年总体稳定在较高水平,但监管技术、政策转化方面还有待提高。结论尚需紧跟绩效管理政策前沿,开拓业务工作新局面。开展基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下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研究。升级监管技术手段,"减负"同时提升监管效率。

  • 标签: 卫生健康项目 监管工作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polio virus,sPV)纯化的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条件。方法在不同层析条件下对sPV凝胶层析粗纯液进行IEC,设定的层析参数分别为介质Q Sepharose FF或Eshmuno Q、上样量30%或40%柱体积、流速(150±5)或(240±8) cm/h。分别检测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含量、蛋白浓度、病毒滴度、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计算D抗原回收率和比活。结果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回收率均明显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在上样量40%柱体积、流速(150±5) cm/h条件下,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比活均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t=4.23,Ⅱ型:t=5.73,Ⅲ型:t=4.18,P值均<0.05),而且前者的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Ⅰ型:t=8.29,Ⅱ型:t=7.89,Ⅲ型:t=8.18,P值均<0.05)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Ⅰ型:t=4.23,Ⅱ型:t=4.56,Ⅲ型:t=4.78,P值均<0.05)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IEC纯化sPV时,以Eshmuno Q代替Q Sepharose FF可增加上样量和流速,从而缩短IEC时间,提高纯化效率。

  • 标签: 色谱法,离子交换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 阴离子交换树脂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健康民生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对长沙市健康民生项目2018年4月9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集的149 165例NIP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高风险者提供产前诊断,随访妊娠结局,并对NIPT筛查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结果共完成149 165例NIPT检测,成功148 749例(99.72%),对长沙户籍孕妇的覆盖度达90%,去除年龄、采样日期等数据有误的样本211例,有效样本148 538例(99.58%)。415例(0.27%)NIPT检测提示高风险,其中381例(91.81%)接受了产前诊断,共确诊212例21三体,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85.14%;18三体41例,PPV为48.81%;13三体10例,PPV为20.83%。NIP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21三体(97.70%,99.98%)、18三体(97.62%,99.97%)、13三体(100%,99.97%)。另外确诊213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PPV为46.2%;确诊其他染色体异常30例,PPV为16.57%。针对21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本项目筛查成本为12 079.15万元,产生效益105 694.72万元,成本效果比为56.98万元,成本效益比为1 : 8.75,安全指数为0.0035。结论NIPT对21三体的筛查效果最好,对18三体、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筛查准确性较好,但对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筛查效果略差,将NIPT应用于孕妇全筛查具有较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产前筛查 21三体 18三体 13三体 性染色体 染色体异倍性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修复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3月收治的1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4例,年龄18~78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DTC组(90例)与对照组即甲状腺良性结节(benign thyroid nodules,BTN)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DSB修复能力,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评估DSB修复能力与DTC发生风险的关系。并根据BTN组DSB修复能力中位数将DSB修复能力分为高和低2组,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对可能影响DSB修复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C组的DSB修复能力中位数为27.87%,BTN组中位数为36.75%,DTC组的DSB修复能力低于BT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9,P<0.05);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DTC患者比BTN患者的DSB修复能力低(OR=2.245,95%CI:1.067~4.725,P=0.033),有辐射暴露史的人群DSB修复能力降低(OR=2.698,95%CI:1.271~5.725,P=0.010)。结论DSB修复能力较低的人患DTC的风险可能增加,辐射暴露可能是DSB修复能力降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辐射 DNA双链断裂 DNA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互联网+"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对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培训学习的护士5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疗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模式。培训结束后对护士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并统计两组护士培训期间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护士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理论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案例分析和理论考核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护士在实践操作考核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维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PICC维护、输液港维护、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与维护、无菌技术、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和健康教育8个方面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满意度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3.7)vs.(95.7±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结论"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有助于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互联网 标准化病人 多学科 静疗专科护士
  • 作者: 张萌 陈祥鹏 谢正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引起中国大陆HFMD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不同时期不同地区HFMD的病原谱存在差异。近年我国HFMD病原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方面与肠道病毒的流行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受近年EV-A71疫苗应用的影响。本文对中国近十年来HFMD的流行状况、病原谱变化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综述。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谱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的抗凝管理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22年4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因暴发性心肌炎需行ECMO治疗的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组(26例)和TEG组(28例),分别以TEG或APTT指导患者的抗凝管理。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关合并症、住院病死率、死亡相关并发症、出血相关事件及血栓形成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记录血液、凝血相关指标及输血量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关合并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相关事件和血栓形成相关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肝素用量、APTT比率、R时间低于APTT组(P<0.05);TEG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少于APTT组(P<0.05)。结论在静脉-动脉ECMO(veno-arterial-ECMO, VA-ECMO)期间,使用TEG进行抗凝管理相较于APTT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增加相关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且TEG组有较低的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的发生,并有潜力减少ECMO治疗期间相关血液制品的用量。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血栓弹力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学特点,同时研究病原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收集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2018年1~12月)的住院患儿脑脊液标本132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脑脊液中的4种病毒核酸进行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患儿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χ2=3.901,P=0.272)。132例患儿中,发热体征的121例、头痛症状的109例、呕吐症状的92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异常的17例、头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15例。病毒被检出的80例,77例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有2例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1例为人疱疹病毒I型(human herpesvirus type I, HHV-I)。其中1~3岁年龄组EV检出率为66.67%,4个年龄组(<1岁、1~3岁、3~6岁、>6岁)的EV检出率无显著差异(χ2=3.147,P=0.369);夏(6月、7月、8月)秋(9月、10月、11月)季节的EV检出率分别为65.52%及70.83%,明显高于春季(3月、4月、5月)及冬季(12月、1月、2月)的33.33%及0.00%,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504,P=0.000)。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发热、头痛、呕吐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EEG、头部MRI检查异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为EV,其在夏秋季检出率高。

  • 标签: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 病原学 肠道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导尿管固定装置应用的临床情景,找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障碍因素。方法于2018年9—10月,便利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工作的19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基于理论域框架制订访谈提纲并进行内容分析,并再次提取主题。结果本研究找出了与理论域框架5个领域有关的障碍因素,分别为"知识、社会/职业角色及认同、动力和目标、环境因素、社会影响"。再次提取主题,分别为"证据实施的系统层面(组织因素、培训、产品种类)有待优化;证据实施的使用者(患者)意愿水平有待提高及证据应用的持续性需要加强"。结论影响导尿管固定装置临床应用的因素是多重的,今后研究需要根据找出的障碍因素,基于证据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 标签: 导尿管固定 理论域框架 半结构访谈 障碍因素 知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