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CHD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43例)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通心络胶囊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通心络胶囊 冠心病 心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痔疮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以亚甲蓝混合液实施镇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痔疮患者88例,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中44例患者手术后不进行特殊镇痛处理;治疗组中44例患者手术后采用亚甲蓝混合液实施镇痛。对比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评分、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住院总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痔疮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以亚甲蓝混合液实施镇痛,可迅速减轻疼痛,帮助改善睡眠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痔疮 亚甲蓝混合液 镇痛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冠心病药物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结合依折麦布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40例),双数分到对照组(n=40例)。药物治疗中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行阿托伐他汀钙结合依折麦布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药物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结合依折麦布, 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保持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依折麦布 药物治疗 冠心病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肝尾状叶解剖学上分Spiegel部、下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三部分,位于肝脏背侧,紧邻下腔静脉、三支肝静脉及门静脉左右支。尾状叶定位依赖于解剖标志定位及染色定位,特别是反染技术。尾状叶手术左侧径路适合于Spiegel部切除,右侧径路适合下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切除,背侧径路、前侧径路结合其他径路可以达到完整切除尾状叶目的。本文介绍了多径路联合全尾状叶肿瘤切除、部分尾状叶切除及腹腔镜尾状叶切除。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学 定位 手术径路
  • 简介:摘要喹硫平是一种精神类药品,过量服用可能会出现嗜睡、视物模糊、呼吸抑制、低血压和锥体外系反应,因过量服用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较为罕见。我们于2020年2月14日收治一例因服用过量喹硫平后出现昏迷、呼吸停止、低血压的患者,入院给予机械通气、血浆吸附、抗炎等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顺利撤机拔管,病情好转出院。我们对该例喹硫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喹硫平中毒致ARDS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点,旨在提高对喹硫平中毒的认识,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中毒 喹硫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百草枯(paraquat,PQ)农药退出市场,其替代品敌草快(diquat,DQ)引起中毒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DQ中毒的临床表现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相对常见,且较为严重,但具体的毒性机制并不清楚,尚无明确的治疗手段。本文就DQ中毒所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DQ中毒的认识。

  • 标签: 敌草快 神经系统 损害 中毒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直肠癌患者T2WI纹理特征参数和临床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评价直肠癌是否存在术前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2例病理诊断为直肠癌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T2WI图像、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基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用于预测模型的训练和验证。在T2WI图像上手动勾画直肠癌病灶和目标淋巴结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应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化提取ROI的纹理参数,并从中筛选出能够鉴别LNM的纹理参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基于肿瘤组织纹理参数和目标淋巴结纹理参数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基于患者临床指标的临床预测模型以及纹理参数和临床指标相结合的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来评估不同模型鉴别术前LNM的诊断效能。运用DeLong检验对比各预测模型AUC差异。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对各预测模型的临床获益度进行评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每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目标淋巴结T2WI图像中各提取出401个纹理特征,经筛选,肿瘤组织保留7个纹理参数,目标淋巴结保留6个纹理参数。根据上述纹理参数构建的目标淋巴结纹理分析预测模型训练组AUC值为0.881,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1.25%;验证组AUC值为0.795,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66.67%。肿瘤组织纹理分析预测模型训练组AUC值为0.844,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9.17%;验证组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90.48%。最终结合纹理参数、目标淋巴结短径/长径、患者血清CA19-9水平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他模型,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训练组AUC值为0.9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3%和91.67%,验证组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90.48%,P<0.05)。结论利用直肠T2WI纹理特征联合临床指标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LNM,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淋巴结转移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劈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9月收治的3例、外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1,男,22岁,诊断为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病例2(外院收治),男,59岁,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3,女,52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病例4,女,51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1例脑-心死亡供器官肝脏获取后离体劈离分成左半肝和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分别行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和经典原位肝移植植入病例1和病例2。病例1的肝脏在体原位劈离为左半肝和右半肝。病例3和病例4均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后。病例3将病例1的左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病例4将病例1右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表现、并发症、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结果(1)术中情况:病例1、病例3、病例4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00、370、3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 300、1 600 mL,供肝冷缺血时间分别为230、152、135 min,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为1.2%、0.8%、1.1%。(2)随访情况:3例受者肝移植术后经B超检查均提示血流正常且痊愈出院,均获得术后1、6、12个月随访。病例1、病例3、病例4肝移植后1周肝功能良好且血氨、瓜氨酸浓度正常。病例1和病例3术后肝脏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病例4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门静脉盗血致移植肝萎缩。①病例1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22.8、404.1、355.5、289.6、31.0、23.1、42.1、25.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31.5、517.7、327.6、172.9、15.9、21.4、47.5、29.7 U/L,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3.8、92.1、87.4、79.7、90.1、130.6、33.8、25.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为2.3、47.0、44.1、47.1、57.4、70.9、24.7、9.7 μmol/L。术前瓜氨酸为999.0 μmol/L、血氨为196.0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14.6 μmol/L、血氨为9.0 μmol/L。病例1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②病例3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ALT分别为21.3、143.9、182.0、132.0、17.2、10.1、17.6、16.8 U/L,AST分别为20.0、291.0、227.5、106.4、15.8、10.8、17.1、19.4 U/L,TBil分别为6.8、50.9、45.0、34.0、32.4、22.3、12.8、14.9 μmol/L,DBil分别为2.5、18.4、17.2、14.9、14.8、12.1、3.6、4.4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24.9 μmol/L、血氨为16.0 μmol/L。病例3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③病例4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ALT分别为35.0、268.7、682.0、425.8、57.5、34.0、29.4、18.1 U/L,AST分别为37.0、419.1、436.2、139.5、35.2、32.4、54.7、32.8 U/L,TBil分别为7.1、64.2、41.4、17.6、34.2、48.7、14.1、21.8 μmol/L,DBil分别为2.8、18.9、16.1、6.0、14.6、26.7、3.9、11.8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8.4 μmol/L、血氨为47.0 μmol/L。病例4肝右叶移植物术后1周由于门静脉右支盗血而出现萎缩,B超检查提示肝动脉和肝静脉回流均通畅,术后3个月停用免疫抑制剂,随访期间未发生排斥反应、胆汁漏、胆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9个月因肺转移死亡。结论劈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可用于治疗代谢性肝病和晚期肝细胞癌。

  • 标签: 肝肿瘤 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 多米诺肝移植 劈离肝移植 辅助肝移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重度创伤性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去骨瓣减压术是sTBI的首选治疗方法。去骨瓣减压术一般选择反问号切口,也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三叶草切口及Kempe切口。以上切口尽管疗效显著,但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切口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提出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该切口通过新型皮瓣保留血液供应,可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笔者针对耳后切口方法、适应证及其与其他切口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选择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瑞替尼治疗伴FLT3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确诊并选择吉瑞替尼治疗的5例伴FLT3突变AML患者资料。患者选择吉瑞替尼联合两药或三药治疗;用药期间,每周查血常规,每2周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每1~3个月复查骨髓穿刺,了解骨髓形态学、微小残留病(MRD)及FLT3突变表达水平。分析使用吉瑞替尼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生存情况。结果5例患者初诊时均白细胞数增多,其中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3例,FLT3-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2例。5例中,1例非复发难治,造血干细胞移植+60天开始口服吉瑞替尼维持治疗。4例复发难治患者中,1例妊娠期女性终止妊娠后移植,后复发,口服吉瑞替尼后获得完全缓解(CR)并一直使用吉瑞替尼维持治疗;1例16岁儿童应用吉瑞替尼后接近CR;1例应用吉瑞替尼等获CR后行亲缘半相合移植,吉瑞替尼维持治疗;1例复发后应用吉瑞替尼等达CR。移植后使用吉瑞替尼维持治疗的3例患者均未复发。使用吉瑞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皮疹及氨基转移酶升高等。5例患者中位随访15个月(6~20个月),至2021年11月末次随访,患者均生存,其中4例无病生存。结论吉瑞替尼治疗可使伴FLT3突变复发难治AML患者达到CR,为患者移植争取机会。移植后吉瑞替尼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暂未观察到吉瑞替尼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fms样酪氨酸激酶3 突变 分子靶向治疗 吉瑞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疑似Ⅰ型神经纤维瘤(NF1)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和疾病进展分析及随访研究,探索研究携带NF1基因突变患儿的基因型表型联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疑似Ⅰ型神经纤维瘤诊断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至5岁,进行相应的遗传学检测明确基因突变,并对阳性患儿进行3年以上长期的随访和病情跟踪,对疾病的进展以及基因型表型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儿检测到明确致病性的NF1基因突变,包含3例未曾报道过的致病性突变;这27例患儿中仅3例患儿突变遗传自明确诊断且有表型的父母,其余均为新发突变。大部分患者随访期间无明显表型变化(14/27),部分患者(7/27)在随访期间发现矮小、肺动脉狭窄和发育迟缓等,其中矮小与肺动脉狭窄分别可能与NF1基因错义突变和严重截断变异存在关联性。结论无家族史的Ⅰ型神经纤维瘤患儿其早期诊断更加依赖于基因检测。低龄患儿早期随访应根据突变的类型和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错义突变患儿应增加心血管异常的早期随访,造成严重截断变异的患儿应关注身高发育情况。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 基因检测 牛奶咖啡斑 矮小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敌草快中毒临床特征的认知。方法于2020年1月,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综合重症医学科收治并诊断的以癫痫样发作为突出表现的急性敌草快中毒4例,并以"敌草快"和"Diquat"或"Deiquat"或"Reward"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28岁(22~33岁),服毒量为8~20 g,给予洗胃、导泻、补液、血液灌流等治疗,在救治早期突发癫痫样发作,初始常规抗癫痫药物效果差,后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泵入,癫痫发作减轻,但病情迅速恶化,最终患者均死亡。对纳入研究的3篇文献中3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临床经过与上述4例相似,3例患者均进行尸检,结果为脑水肿、弥漫性脑水肿伴基底神经节血管周围出血灶等。结论急性敌草快中毒能够引起癫痫样发作,一旦出现,病情迅速进展,多短期内死亡,临床可尝试大剂量镇静药物联合抗癫痫,以期改善预后。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临床特征 癫痫样发作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肺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 GGOs)体积占比(volume%,V%GGOs)的比较,分析其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90 d随访结果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计算两组患者在中毒后第3、5、7天时V%GGOs变化。两组间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V%GGOs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该指标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对PQ中毒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共有89例PQ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生存组49例,死亡组40例。入院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中PQ浓度(mg/L)明显高于生存组(6.35±0.51 vs 3.49±0.21,P=0.013)。入院后第3、5、7天死亡组V%GGOs均明显高于生存组(3 d:0.062±0.020 vs 0.049±0.007,P=0.013;5 d:0.292±0.130 vs 0.123±0.044,P<0.01;7 d:0.334±0.116 vs 0.138±0.034,P=0.019)。ROC曲线下面积显示中毒后第7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967,阈值0.16时灵敏度100%,特异度83.33%,但时间点偏晚。中毒后第5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842,阈值0.14时灵敏度82.35%,特异度89.47%。中毒后第3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708,阈值0.05时灵敏度55.00%,特异度78.95%,此时无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度均较第5、7天低。结论V%GGOs可用来评估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最佳时间点为中毒后第5天。

  • 标签: 三维重建 百草枯中毒 磨玻璃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道在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4例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行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者和对应21例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1例供者中,男10例,女11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35~57岁;中位体质量为64 kg,体质量范围为56~72 kg。21例受者中,男16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1~68岁;中位体质量为63 kg,体质量范围为47~77 kg。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移植肝功能、肝癌复发、人工血管并发症、人工血管通畅性、生存等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通畅率和生存率并绘制通畅率曲线和生存曲线。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1例供者手术时间为(367±72)min,供肝质量为(557±68)g,供肝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89%±0.16%,住院时间为(10±2)d。21例供者术后未出现需再次手术或有创处理并发症,1例轻度胆瘘,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1周拔除。21例受者均顺利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供肝静脉流出道重建时间为(24±4)min,供肝植入时间为(326±66)min,无肝期为(42±6)min。重建肝中静脉V5 18支,直径为(6.1±1.3)mm,V8 15支,直径为(7.2±1.2)mm,肝右后下静脉10支,直径为(6.3±1.3)mm。受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为(1.5±0.9)d,总住院时间为(22.6±6.7)d。21例受者中,1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1周发生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1 000 IU/L,胆红素轻度升高),同时伴腹腔积液增加;行增强CT检查结果示供肝右前叶淤血,肝中静脉V5或V8分支血栓形成,经保肝、抗凝、输注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腹腔积液减少。2例术后1个月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反复出现胸腔积液,行腔静脉造影检查,考虑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中1例腔静脉旁侧支循环形成,予以球囊扩张并置入腔静脉支架),术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胆瘘(腹腔引流液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均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1例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2)随访情况:21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21例受者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移植肝无功能,其中2例肝癌复发。术后2年6例受者死亡(肝癌复发3例、急性大出血2例、肝衰竭1例),无因人工血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死亡。21例受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肝静脉流出道通畅率分别为88.4%、88.4%、82.4%、68.0%、42.1%。21例受者术后6个月、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4.4%、71.4%。结论环状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道应用于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安全、可行。

  • 标签: 肝移植 人工血管 环状聚四氟乙烯 肝后下腔静脉 右半肝
  • 简介:摘要人类基因组不是呈单纯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复杂的折叠和组装成三维结构。染色体结构捕获技术能检测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多种肿瘤的Hi-C测序数据表明,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染色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且与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组隔室的转化和基因的表达量相关。但是目前对肿瘤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研究结论过于宏观,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立即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染色质结构 肿瘤 拓扑结构域 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而颅骨钻孔引流术是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手术方法。该手术一般选择术后放置硬膜下引流管引流血肿,但目前有学者建议于骨膜下或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管,引流残余血肿,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与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治疗的130例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根据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GP组(68例)和TP组(62例),GP组给予GP方案治疗,TP组给予TP方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化疗前后血清上皮型钙黏蛋白(SE-CAD)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GP组和TP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60/68)和79.03%(49/62);GP组和TP组治疗后1个月SE-CAD分别为(2.57 ± 0.81)g/L和(2.50 ± 0.96)g/L,PDGF-BB分别为(102.22 ± 31.18)ng/L和(110.15 ± 37.21)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和TP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3个月和12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7个月和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和TP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6.18%(11/68),明显低于TP组的38.71%(2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与T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有较好的效果,两种方案治疗后SE-CAD、PDGF-BB水平无显著差异,但GP方案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顺铂 鼻咽肿瘤 复发 吉西他滨 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原发鼻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一线接受P-GEMOX方案化疗的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1岁(27~74岁),男性多见(6例);原发及侵犯的鼻外部位包括回盲部、淋巴结、皮肤、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等。患者一线采用P-GEMOX方案化疗,虽部分患者能获得短暂疗效,但最终所有患者均快速进展并死亡,总生存期2周至21个月。结论P-GEMOX方案一线治疗原发鼻外的鼻型NKTCL近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较差。

  • 标签: 淋巴瘤,NK/T细胞 鼻外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P-GEMOX方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