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照顾照顾能力照顾负担现状及其相关性,为提升老年脑卒中照顾能力、减轻照顾照顾负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家庭照顾照顾能力量表、ZARIT照顾负担量表对229对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进行调查。结果老年脑卒中照顾照顾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照顾角色、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需要的能力、评估家人及社区资源、应变及提供协助、处理个人情绪;老年脑卒中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照顾负担、患者的自理能力水平、照顾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均P<0.05)。结论照顾照顾能力与患者自理能力、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与照顾负担、照顾年龄呈负相关,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照顾应给予充分关注。医疗单位可为照顾提供指导和宣教,政府机构应完善相关医疗、保险和服务体系,减轻照顾负担,提升照顾照顾能力

  • 标签: 老年脑卒中患者 照顾者 照顾能力 照顾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负性情绪及照顾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0例癫痫患儿主要照顾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12月纳入的80例主要照顾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1~5月纳入的80例主要照顾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干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照顾照顾能力量表(FCTI)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主要照顾焦虑抑郁得分、照顾能力各维度及综合照顾能力总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主要照顾的焦虑抑郁得分、照顾能力的各维度及综合照顾能力总分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有效缓解主要照顾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对患儿的照顾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聚焦解决模式 癫痫患儿 主要照顾者 负性情绪 照顾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在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照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及其主要照顾8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婴儿痉挛症患儿按入院时间编号,将编号为奇数的患儿分入神经内科一区,设为观察组;将编号为偶数的患儿分入神经内科二区,设为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儿及其40名主要照顾。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关怀能力(CAI)、家属照顾照顾能力量表(FCTI)、照顾负担问卷(CBI)、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评价两组患儿主要照顾的关怀能力照顾能力照顾负荷以及两组患儿的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主要照顾CAI总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FCTI总分、CBI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GDS 5个能区DQ值均高于干预前,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3个能区DQ值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能提高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照顾的关怀能力照顾能力,减轻照顾负荷,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

  • 标签: 痉挛,婴儿 认知 时机理论 人文关怀 照顾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浙江省台州市MSM哨点监测数据,评估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的预测能力。方法根据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条目,对2013-2017年台州市MSM哨点监测数据中的相关问题与选项进行重新修订,计算个体风险得分,结合个体HIV感染情况,分析该工具的预测能力。结果MSM研究对象1 944人,年龄(35.04±13.28)岁,未婚占48.2%,多为场所招募(55.7%)。HIV阳性率为12.6%(245/1 944),HIV阳性风险得分的中位数为23.99;HIV阴性风险得分的中位数为20.36,不同HIV感染状态的研究对象风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P=0.007),HIV阳性风险得分显著高于HIV阴性。依据决策树原理,将研究对象按风险得分分为2类:≤18.66、>18.66,风险得分越高,HIV感染率越高(χ2=13.1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体风险得分越高,感染HIV的风险也越高(>18.66分与≤18.66分相比:aOR=1.72,95%CI:1.27~2.32,P<0.001)。对HIV感染预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553(95%CI:0.516~0.590,P=0.007),约登指数最大的点是风险得分为19.01的点,此时风险评估工具的灵敏度为0.69,特异度为0.43。结论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的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HIV感染风险,风险得分越高,感染HIV的实际风险也越高。但还需要设计更加科学严谨的队列研究进行验证和相应调整评估工具条目。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HIV 风险评估 预测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武汉地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病例的阳性率及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020年1月20日至2月9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COVID-19疑似人群8 274例,标本类型包括呼吸道标本(鼻咽、口咽、痰和肺泡灌洗液)和非呼吸道标本(尿、粪便、肛拭子、血液和结膜囊拭子)。以核酸检测结果分组,ORF1ab及N基因同时阳性归为核酸检测阳性组;同时阴性归为阴性组;单一基因靶标阳性归为可疑组。以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同时对其中316例进行非2019-nCoV感染的1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多重PCR检测。结果在8274例受检中,2 745例(33.17%)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5 277例(63.77%)结果为阴性,252例(3.05%)结果 为可疑。2019-nCoV阳性组(56岁)和可疑组(52岁)年龄中位数均高于2019-nCoV阴性组(40岁)(t=27.569,P<0.001;t=6.774,P<0.001)。2019-nCoV阴性组中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核酸阳性率(18.39%)高于2019-nCoV阳性组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核酸阳性率(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05,P=0.003)。4种呼吸道标本和5种非呼吸道标本均可检出2019-nCoV核酸。结论男性2019-nCoV核酸阳性率高于女性,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会发生合并感染,非呼吸道标本也存在2019-nCoV病毒。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性疾病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东省首次报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个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追踪观察方法,对广东省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的个案进行持续追踪观察,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共报告325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其流行曲线与确诊病例流行曲线相似,出现两个峰,分别在1月27日至2月5日和3月17-26日。325例个案中,184例(占56.6%)后续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其年龄M为40岁,93.5%(172/184)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在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3 d内出现症状;141例(占43.4%)持续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占同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8.6%(141/1 642),其年龄M为27岁,从首次采样检测阳性到出院时间M为14 d,90.8%(138/141)的隐性感染在28 d内出院转集中隔离观察,从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到末次采样检测阳性时间间隔最长73 d。隐性感染关联的密切接触检出阳性率为0.3%,潜伏期无症状感染关联的密切接触检出阳性率为2.2%。潜伏期无症状感染和隐性感染年龄、感染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为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与0~19岁组比较,40~59岁、≥60岁均为无症状感染转确诊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730(1.380~5.402)和5.302(2.199~12.783),P值分别为0.004和0.000。境内感染无症状感染更易转为确诊病例(OR=7.121,P=0.000)。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传染性可能强于隐性感染,高年龄组、境内感染是无症状感染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后续需要在人群中开展血清学调查,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特征,为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菌群、科室分布以及耐药性。结果入组192例真菌血流感染的血培养样本中共分离192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为31.77%(61/192),其次热带念珠菌检出率为18.75%(36/192);重症医学科检出率最高为33.85%(65/192)。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氟胞嘧啶4.49%(9/192)、伊曲康唑5.73%(11/192)、氟康唑10.94%(21/192)和伏立康唑11.46%(22/192);除两性霉素B外,2016至2018年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所分离192株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菌率达46.7%。结论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对目前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但耐药率逐年上升,加强监测血培养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 标签: 血培养 真菌 菌群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的人口学特征及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血液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44 508例无偿献血为研究对象。本组献血共计捐献112 836人次单采血小板;其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为31 260例,女性为13 248例。对本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献血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献血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职业;血液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签署《献血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44 508例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为4.96%(2 206/44 508)。不同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献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648、108.012、390.095、168.835、122.255,P<0.001、0.001、0.001、0.001、0.001)。②男性献血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51/31 260)比0.17%(23/13 248),χ2=100.618,P<0.001]。不同年龄段献血中,18~25岁献血的ALT、HBV、HCV、HIV检验不合格率最高,36~45岁献血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01%(138/13 688)、1.85%(253/13 688)、1.63%(223/13 688)、0.64%(87/13 688)、1.79%(141/7 89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的上述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87、51.130、51.591、32.236、41.021,P<0.001、0.001、0.001、0.001、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的HBV、HCV、TP、HIV不合格率分别为1.57%(537/34 264)、1.27%(435/34 264)、1.41%(484/34 264)、0.44%(151/34 264),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42、26.792、56.858、13.501,P<0.001、0.001、0.001、0.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的ALT、HBV、HC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14%(112/9 792)、2.31%(226/9 792)、1.39%(137/9 792)、2.03%(199/ 9 792),并且不同文化程度献血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9、80.894、11.244、80.429,P<0.001、0.001、0.001、0.001)。不同职业献血中,其他职业献血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农民职业献血的HB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86/15 529)、2.01%(106/5 266)、2.15%(113/5 266),并且不同职业献血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9、36.368、92.329,P<0.001、0.001、0.001)。结论2015-2019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献血中,男性、18~25岁、初次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其他职业献血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检验不合格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宣传及招募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不同人群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并且加强对血液检验不合格高风险人群的献血前指导及献血时征询,从而提高无偿献血血液检验合格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检验不合格率 招募 无偿献血 人口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