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治疗理念的转变和经验的积累,损伤小、更接近生理状态的自然周期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越来越受到青睐。自然周期IVF不仅可以降低治疗成本,还能有效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提高治疗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卵泡提前破裂等导致的周期取消率高仍是自然周期IVF面临的主要问题。高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也是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虽自然周期IVF并不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但产科结局仍优于常规IVF。本文从自然周期IVF的定义出发,就其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分析和子代安全性及围产结局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自然周期 改良自然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发病率、临床特点、诊疗策略及再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10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实施IVF-ET后发生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继发不孕合并瘢痕子宫(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史)、经IVF-ET助孕后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共1 441例,其中CSP患者占比1.94%(28/1 441)。CSP患者年龄(34±3)岁,有人工流产史患者占50.0%(14/28)。卵裂胚移植、囊胚移植后CSP发病率分别为1.74%、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523)。新鲜周期移植、解冻周期移植后CSP发病率分别为1.77%、2.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72,P=0.542)。CSP诊断时平均孕龄为(47±6)d。根据早孕期影像学检查分型,1例CSP-Ⅰ型患者采取期待治疗,妊娠至晚孕期活产;2例宫内妊娠合并CSP患者采取经阴道选择性减胎术,宫内妊娠至晚孕期活产;1例CSP-Ⅲ型患者行腹腔镜妊娠组织清除+子宫修补术,24例CSP-Ⅰ型或Ⅱ型患者行宫腔镜妊娠组织清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5例患者在CSP治疗后经再次胚胎移植助孕并获临床妊娠,均为正常宫内妊娠并足月活产。结论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经IVF-ET助孕者,早孕期应行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有无CSP发生。CSP治疗应个体化实施,严格选择的CSP-Ⅰ型患者有期待治疗机会。

  • 标签: 剖宫产术 瘢痕 妊娠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发病率
  • 简介:摘要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在辅助生殖领域广泛应用,研究者们也不断地在优化该技术以期得到更好的应用。从最初只能检测有限数目的染色体检查逐渐优化为全基因组筛查技术,胚胎检测方法也由侵入性向非侵入性的方法开始转变,生殖中心对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结局均有报道。通过对比不同中心的研究结果,我们了解到不同诊断技术、检测技术还有新近出现的改良技术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结合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术发展的过程,对目前临床应用胚胎移植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胚胎植入前筛查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全基因组筛查 优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年龄、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和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对符合波塞冬分类标准“预期低预后人群”的促排卵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早期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满足波塞冬标准预期低预后患者的IVF/ICSI周期资料。按年龄、AMH及AFC分为A组(年龄<35岁、AFC<5且AMH<1.2 μg/L)、B组(年龄≥35岁、AFC<5且AMH<1.2 μg/L)、C组(AFC<5且AMH≥1.2 μg/L)、D组(年龄<35岁、AFC≥5且AMH<1.2 μg/L)和E组(年龄≥35岁、AFC≥5且AMH<1.2 μg/L),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促排卵结局及妊娠结局。结果共计纳入6745个满足波塞冬标准预期低预后患者的IVF/ICSI周期。A、B组患者选用微刺激方案及自然周期取卵比例[A组15.8%(158/1000)、6.4%(64/1000);B组28.1%(659/2342)、17.7%(414/2342)]显著高于C、D、E组[C组6.4%(54/845)、1.1%(9/845);D组5.8%(63/1077)、0.8%(9/1077);E组11.0%(163/1481)、0.9%(14/1481),P<0.001]。A、B组患者获卵数[4(2,6)枚,3(2,5)枚]显著低于D、E组[7(4,10)枚,6(3,8)枚](P均<0.001)。新鲜移植周期中,年轻患者(A组、D组)的临床妊娠率[39.2%(200/510)、37.2%(272/731)]、着床率[28.4%(251/883)、26.7%(355/1332)]、活产率[24.9%(127/510)、22.3%(163/731)]显著高于高龄患者[B组:21.5%(238/1109)、14.9%(266/1787)、10.4%(115/1109);E组:23.5%(212/903)、15.4%(243/1581)、11.8%(107/903)](P均<0.001)。A、B组患者移植周期取消率[49.0%(490/1000)、52.6%(1233/2342)]显著高于其他三组[C组34.1%(288/845)、D组32.1%(346/1077)、E组39.0%(578/1481),P<0.001],且因为无可移植胚胎、未获卵而取消移植周期的比例达3/4。结论波塞冬标准对于预期低预后的人群,有较好的预测作用。AMH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对于临床妊娠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而AFC较多的患者,预示较高的获卵数。低卵巢储备的年轻患者(即波塞冬3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尚可,但因未获卵、无可移植胚胎取消周期比例较高,每取卵周期活产率仍较低。

  • 标签: 受精,体外 卵巢储备 排卵诱导 卵巢,低反应 标准,波塞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拮抗剂方案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双扳机在改善卵巢正常反应但低卵母细胞成熟率患者临床结局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实施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366例卵巢正常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3组:A组为卵巢正常反应患者在周期单独使用r-hCG扳机后卵母细胞成熟率低并且助孕失败者(n=123);B组为A组患者再次COH助孕采用拮抗剂方案并且使用r-hCG(250 μg)联合GnRH-a(0.2 mg)扳机的周期(n=123);C组为B组患者同期的卵巢正常反应患者使用拮抗剂方案并单独使用r-hCG扳机的COH周期(n=120)。结果患者一般情况、基础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Gn)使用总量及使用时间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的ICSI受精率(90.4% 比 83.8%,P<0.001)、MII卵率(77.6%比44.7%,P<0.001)、优质胚胎数[(1.6±0.6)枚比(0.3±0.3)枚,P=0.01]、移植胚胎数[(1.8±0.8)枚比(0.6±0.4)枚,P=0.02]、新鲜周期的临床妊娠率(35.5%比0%,P<0.001)及活产率(31.8%比0%,P<0.001)、解冻周期的临床妊娠率(32.1%比0%,P<0.001)及活产率(28.0%比0%,P<0.001)均显著升高,并且其周期取消率明显降低(10.6%比27.6%,P<0.001)。B组与C组相比,其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原核(2PN)胚胎数[(5.0±2.8)枚比(6.3±3.8)枚,P=0.03]、优质胚胎数[(1.6±0.6)枚比(4.0±2.6)枚,P=0.02]、新鲜周期的临床妊娠率(35.5%比58.0%,P<0.001)及活产率(31.8%比46.8%,P=0.02)、解冻周期的临床妊娠率(32.1% 比 51.3%,P=0.01)及活产率(28.0%比44.4%,P=0.03)均显著降低。结论对于卵巢正常反应但低卵母细胞成熟率患者使用拮抗剂方案同时使用GnRH-a联合r-hCG双扳机可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及胚胎质量,增加优质胚胎数、胚胎移植数及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 标签: 联合扳机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 卵母细胞成熟 卵巢正常反应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自然周期取卵的586例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获卵数(0~8、9~19、≥20)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激素水平、卵成熟和胚胎发育指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结果获卵数为0~8组、9~19组和≥20组的患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1.00(0.61,1.76)、1.41(0.86,1.96)、1.62(0.96,2.14)]、睾酮水平[(1.07(0.69,1.91)nmol/L、1.28(0.77,1.95)nmol/L、1.67(1.03,2.75)nmol/L]和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24(19,24)、24(24,30)、30(24,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C是影响获卵数的显著因素(P9~19/0~8=0.002,P≥20/0~8<0.001),LH/FSH是去除AFC后影响获卵数最显著的内源性因素(P9~19/0~8=0.006,P≥20/0~8=0.00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显示,获卵数越多,每未成熟卵成熟率[0~8组:48.0%(242/504),9~19组:44.8%(539/1202),≥20组:40.4%(1067/2640),P=0.001]、正常受精率[0~8组:31.7%(160/504),9~19组:25.5%(306/1202),≥20组:23.7%(625/2640),P=0.001]和可移植胚胎率[0~8组:19.2%(97/504),9~19组:11.6%(140/1202),≥20组:6.0%(153/2540),P<0.001]则越低,可移植胚胎形成周期率[0~8组:51.1%(47/92),9~19组:66.3%(61/92),≥20组:73.9%(68/92),P=0.005]则越高。移植周期不同获卵数分组间的每新鲜移植周期和每冻融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FC是预测PCOS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有效指标,同时LH/FSH也是影响获卵数显著的内源因素。随着获卵数的增多,所获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和发育潜能会逐渐下降,但形成可移植胚胎的概率逐渐升高,获卵数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获卵数 自然周期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