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22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例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5.2±9.5)岁(49~87岁),病程0.5至6.0个月。分析包括头颈部CT、MRI、治疗方法在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中累及下颌下腺、上颌骨者各3例,咽旁者2例,面部、舌根、软腭各1例。临床上以迅速增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初始症状,侵及咀嚼肌和神经后可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局部麻木。肿瘤均呈侵袭性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辅助治疗(2例化疗,3例放疗+化疗)。根据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低分化大细胞者1例(1/11),低分化小细胞者10例(10/11)。组织学上,大细胞型由大细胞构成,染色质粗糙,核空泡状明显,核仁突出,多见坏死;小细胞型以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小蓝圆细胞为主,生长活跃并伴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突触素均呈弥漫性表达,10例表达CD56,8例表达p63,6例微弱点状表达嗜铬素,S-100均未表达;Ki-67指数为20%~90%。至随访结束(0.5~127.0个月),3例存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21.0个月)较单纯手术和(或)化疗有明显延长(3.3个月)。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以低分化小细胞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颌面部 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特点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在神经内科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30例和慢性脑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对照组A,两组均根据患者情况予以相应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同样将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B和对照组B,两组均根据患者情况予以相应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比较效果。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A的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A,疗效高于对照组A,P<0.05。观察组A与对照组A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B脑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和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B,疗效高于对照组B,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体外反搏在神经内科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体外反搏 神经内科疾病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