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例22岁胰腺假乳头状瘤女性患者,接受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随访6个月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值为5.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不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治疗,肝功能正常。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胰源性糖尿

  • 标签: 胰岛移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与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可切除肝部胆管癌的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可手术切除的64例肝部胆管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1.2岁。其中行根治性肝切除术45例纳入肝切除组,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体外放疗联合5-氟尿嘧啶静脉滴注、经导管腔内放疗、卡培他滨口服)19例纳入肝移植组。比较两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肝移植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73.7%、63.2%,优于肝切除组80.0%、53.3%和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术后肿瘤复发率31.6%(6/19),低于肝切除组60.0%(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行亚组分析,无淋巴结转移(N0)且切缘阴性(R0)的患者,肝移植组(n=13)与肝切除组(n=29)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区域淋巴结受侵(N1)R0切缘的患者,肝移植组(n=6)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3%、66.7%、50.0%,优于肝切除组(n=14)64.3%、28.6%、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0R0可切除的肝部胆管癌患者,建议行肝切除;对于N1R0可切除的肝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方案比肝切除生存率更佳。

  • 标签: 肝移植 肝切除术 新辅助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的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转染HO-1/腺病毒(Adv)构建HO-1/BMMSCs。"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即刻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BMMSCs或HO-1/BMMSCs单细胞悬1 ml,观察存活的入组大鼠术后即刻、3、7和14 d的指标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通过生化检测线粒体型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Na+-K+-ATP酶活力;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术后7 d时的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Power Lab检测肝移植术后7d时的门静脉压力;Western blot检测移植肝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vW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HO-1/BMMSCs能显著减轻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肝的病理损伤及排斥反应,改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同时能显著促进e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门静脉压力,显著促进肝窦vWF的表达及HA的降解,保护肝窦内皮细胞,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与NS组和BMMSC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MSCs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发挥保护大鼠减体积移植肝的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