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设计意图《大中国》是一首成人的歌曲,它明快的节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歌曲的曲式上有着不同的变化,为配器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是引导幼儿根据乐器的音质进行合理的配器。

  • 标签: 中国 音乐 歌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胰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胰管内PNET的影像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表现。②MRI检查影像表现。(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胰管内PNET的影像表现。①CT检查影像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胰头部9例、胰颈部5例、胰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胰管扩张的截断处,主胰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胰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性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囊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胰管扩张。(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胰管内,并阻塞胰管,上游胰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性,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内,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性,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胰管内PNET影像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胰管伴上游主胰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胰腺疾病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影像精确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前提。影像诊断关系到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多种影像检查易误诊的疾病,易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方法和时间。精确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笔者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常见多种易被误诊且治疗方法不同的胰腺疾病相关影像检查表现、临床表现、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学医师和临床医师对胰腺疾病的全面认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决策指明方向。

  • 标签: 胰腺疾病 影像学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胎儿期肾囊性病的产前遗传诊断情况,探索先天性囊性肾病产前遗传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囊性肾病的25例胎儿。经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标本,17例仅进行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查,其他8例同时进行了CMA检查及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其中6例CMA检查及染色体核型检查阴性结果孕妇接受了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结果25例胎儿中,CMA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ntion,pCNV)4例,其中17q12染色体微缺失2例,10p15.1p14染色体微缺失1例,4q21.28q22.1染色体微缺失(含PKD2基因)1例,总体pCNV的检出率约为16.0%(4/2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6例胎儿中,1例发现NPHS1基因c.1440+1 G>A剪切点杂合突变和c.925G>T无义杂合突变,诊断为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例发现PKD1基因c.6878C>T错义杂合突变,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4例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结论CMA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为代表的二代测序技术是先天性肾囊性疾病精确诊断的有效工具。遗传诊断有助于明确病因,为部分先天性肾囊性病患儿的预后评估、治疗和家庭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

  • 标签: 肾疾病,囊性 微阵列分析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PASC)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PASC的171例患者(PASC组),以及2018年1至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100例PDAC患者(PDAC组)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由2名影像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PASC组病灶最长径大于PDAC组[35.0 mm(28.0 mm,45.0 mm)比29.5 mm(23.0 mm,36.0 mm)],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的比例均高于PDAC组[分别为62.0%(106/171)比12.0%(12/100)、66.1%(113/171)比25.0%(25/100)、52.0%(89/171)比12.0%(12/100)、70.2%(120/171)比29.0%(29/10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Z=-4.001,χ2=72.183、42.612、43.284、43.22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083、2.361、3.086、2.632,95%可信区间8.736~11.639、2.096~2.660、2.605~3.656、2.267~3.057,P均<0.01),诊断PASC的灵敏度分别为62.0%、66.1%、51.7%、70.3%,特异度分别为88.0%、75.0%、88.0%、71.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3%、81.9%、88.1%、80.5%。结论PASC与PDAC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胰腺 癌,腺鳞状 导管腺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3~65(53±7)岁。9例病理结果均为ITPN伴浸润癌,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8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6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胰管型。5例肿块型,4例管腔型。肿瘤呈实性肿块局限或填充于胰管内,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9例主胰管扩张,3例伴分支胰管扩张,6例胰管中呈“双色征”和“酒瓶塞征”。5例胆管扩张,8例胰腺实质萎缩,5例病灶侵犯十二指肠,2例伴钙化。“双色征”和“酒瓶塞征”是ITPN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结论UCOGCP影像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胰腺肿瘤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伴胰管扩张影像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21例胰腺SCN伴胰管扩张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5~74岁,年龄(57.4±13.4)岁。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影像特征、误诊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腹痛11例、腰胀1例、黄疸1例、消瘦1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6例。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肿瘤位于胰头11例、胰体尾10例。肿瘤长径23.0~92.0(45.8±17.8)mm。21例患者均为SCN上游胰管扩张,下游胰管不扩张,扩张胰管内径4.0~11.0(7.1±2.0)mm。13例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8例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13例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11例CT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5例、胰腺SCN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癌1例、胰腺囊肿1例,CT误诊率72.7%(8/11)。18例MRI诊断为IPMN 9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3例、胰腺SCN 3例、胰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MRI误诊率83.3%(15/18)。结论胰腺SCN伴胰管扩张影像易误诊为IPMN或胰腺实性肿瘤,肿瘤下游胰管不扩张可与IPMN相鉴别,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可与胰腺实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 误诊 胰管扩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验联合检测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验组)以及33名健康体检者(参照组)为研究对象,给予两组免疫学联合检查。观察两组血清免疫指标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两组IgM水平无明显差异, IgN、IgA、以及C3、C4 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限制性胎盘嵌合所致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假阳性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总结限制性胎盘嵌合对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影响。方法抽取无创产前检测16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的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同时对引产后胎盘胎儿面、母体面、脐带根部及胎儿皮肤组织进行分子遗传验证。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SNP-array分析结果为arr[hg19] 47,XN,+16/46,XN,异常比例约20%;FISH结果为nuc ish(D16Z1×2) [75] / (D16Z1×3)[25];引产后的胎盘组织及胎儿皮肤组织分别经SNP-array分析,结果分别为arr[hg19] 47,XN,+16,和arr[hg19]46,XN。结论限制性胎盘嵌合是造成NIPT假阳性的重要因素,产前鉴别限制性胎盘嵌合、加强孕期管理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限制性胎盘嵌合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囊壁增厚,9例患者囊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性肿块,均未向囊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性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多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胰管扩张,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ABO血型A亚型的分子生物机制。方法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采用卡式法和试管法分别进行鉴定。利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该患者所含ABO基因。PCR扩增该患者ABO基因1~7外显子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克隆测序进行ABO基因单倍型分析。结果患者红细胞与抗A呈现弱凝集,与抗B不凝集,其血清与Ac凝集1+,与Bc呈现4+凝集,血清特性可定义为Aw亚型。ABO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患者存在c.106G>T、c.188G>A、c.189C>T、c.220C>T、c.297A>G、c.467C>T、c.543G>C、c.646T>A、c.681G>A、c.771C>T、c.829G>A杂合变异和c.261delG缺失。结合克隆测序结果,推测患者ABO基因型为ABO*Aw.33.new/O.01.02;与ABO*A1.01相比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与ABO*A1.02相比存在c.543G>C变异,该新等位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MK302122。结论发现1例Aw33亚型新的等位基因,其GTA转移酶基因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Aw亚型 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 ABO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 作者: 陈春林 康山 陈必良 杨鹰 郭建新 郝敏 王武亮 纪妹 孙立新 王莉 梁文通 王绍光 李维丽 范辉健 刘萍 郎景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26
  • 出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 广州 510515,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 石家庄 05001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科, 西安 710032,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37,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妇产科, 重庆 40004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 太原 03000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 450014,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450052,山西省肿瘤医院妇科, 太原 030013,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 郑州 450008,贵州省人民医院妇科, 贵阳 550002,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妇科 2640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Ⅰb1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的分期标准]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结局的差异。方法(1)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项目,纳入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入组条件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开腹组)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匹配,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肿瘤结局。(2)将纳入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手术患者,进一步根据肿瘤直径的不同分为4层,即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3~4 cm,并在每个分层中分别对腹腔镜与开腹组进行1∶1 PSM方法匹配,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两组患者的肿瘤结局。肿瘤结局的评价指标为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瘤生存率(DFS)。结果(1)本研究纳入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开腹手术患者共4 891例,其中腹腔镜组1 926例,开腹组2 965例。PSM方法匹配前,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4.0%,5年DFS分别为89.1%、90.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971,P=0.165);多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7,95%CI为1.105~1.690,P=0.004)。经1∶1 PSM方法匹配后,腹腔镜组、开腹组各纳入1 864例,两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5.4%)比较无显著差异(P=0.151),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89.0%、92.3%,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20,95%CI为1.109~1.818,P=0.006)。(2)在不同肿瘤直径的分层分析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及5年DFS在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3个分层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途径不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和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在肿瘤直径>3~4 cm的分层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比较无显著差异(P=0.284),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75.7%、85.8%,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5,95%CI为1.088~2.674,P=0.020)。结论对于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肿瘤结局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于肿瘤直径>3~4 cm的患者中,而对于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子宫颈癌患者,两种手术途径的肿瘤结局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宫颈肿瘤 腹腔镜手术 剖腹术 治疗结果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