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诊断的25例胸腺类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及其子的外周血进行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25例胸腺类癌中,男性18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0岁,15例(60%)患者有吸烟史;典型类癌1例(4%),不典型类癌24例(96%);15例患者(60%)伴有肿瘤压迫症状,1例(4%)有内分泌相关症状(满月脸、皮肤紫纹),3例(12%)有转移引起的相关症状,6例(24%)无症状。8例(32%)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2例为MEN1患者,1例合并Cushing综合征。Ⅰ期20例(80%),Ⅱ期1例(4%),Ⅲ期3例(12%),Ⅳ期1例(4%)。手术治疗18例(72%)、手术联合放疗2例(8%)、手术联合化疗5例(20%)。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样、实性,瘤细胞巢间血窦丰富。其中5例可见梭形细胞形态,1例为嗜酸细胞亚型。广谱细胞角蛋白、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甲状腺转录因子1、p53及PAX8的阳性率分别100%(25/25)、92%(23/25)、96%(24/25)、72%(18/25)、4%(1/25)、0/15、0/16,Ki-67阳性指数为5%~30%。1例MEN1患者及其子均有MEN1基因突变。Cox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胸腺类癌以不典型类癌常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明确是否为胸腺原发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伴MEN1的胸腺类癌患者,要对其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和随访;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需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转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活检诊断为肺转移性甲状腺癌56例,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RAF基因检测,总结临床病理特征,随访患者生存情况,进行生存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肺转移性甲状腺癌56例,男20例,女36例,距离首次确诊为甲状腺癌的间隔平均62个月。甲状腺乳头状癌38例,滤泡癌16例,低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PAX8、甲状腺球蛋白(TG)、Napsin 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56/56)、98.2%(55/56)、50.0%(28/56)、17.9%(10/56)。BRAF基因在10例乳头状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的突变情况一致。52例获得随访结果,其中3例死亡。年龄不能作为肺转移性甲状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肺转移性甲状腺癌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并合理应用免疫学标记PAX8、TTF1、TG及Napsin A,年龄不能作为肺转移性甲状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