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Barrett[基于预计的角膜后表面散光(PPCA)]、Barrett[基于测量的PCA(Measured PCA,MPCA)]、EVO 2.0、Kane、Næser-Savini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在正常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304例(304)。术前使用IOL Master 500/700测量长度(AL)和角膜散光,术后1~3个月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用矢量分析的方法计算散光预测误差(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中位数绝对预测误差、绝对预测误差的标准差以及PE在±0.25 D、±0.50 D、±0.75 D和±1.00 D以内的的百分比,使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评估公式之间MAE的差异。结果:Kane的MAE均低于所有公式(P<0.001)并且PE在±0.50 D以内的比例最高,为54%,其次是Næser-Savini(47%),Barrett (MPCA) (44%),Barrett(PPCA) (42%),EVO 2.0(39%)。Næser-Savini、Barrett(MPCA)、Barrett(PPCA)和EVO 2.0的MAE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æser-Savini、Barrett(PPCA)、Barrett(MPCA)和EVO 2.0相比,对于正常白内障患者采用Kane计算器计算Toric IOL度数可以减小PE,提高Toric IOL矫正效果。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散光 Toric IOL度数计算公式
  • 简介: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的长度、角膜屈光力和屈光变化规律是手术时机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重要依据。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长度增长速率与许多因素,如手术年龄、单双眼发病,术后并发症等有关。术后的近视漂移难以预测,主要由长度增长决定,同时也受到手术年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时目标屈光度的计算等多因素影响。(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7-311)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眼轴长度 近视漂移 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三者间术后1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早期眼球生物学参数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的169例3岁以下患者的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角膜厚度等生物学测量资料,分3个年龄段进行分析。1~6月龄、7~12月龄、13~36月龄3个年龄段的患者分别有87、41、41例;双眼患者108例,单眼患者61例;晶状体非全混型患者84例,全混型患者85例。双眼患者选右眼数据,生物学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月龄与生物学参数的关系。结果1~6月龄双眼患者患长度为(17.59±1.19)mm,小于单眼患者患[(18.18±1.34)mm],单眼患者患长度小于健[(19.01±0.93)mm];7~12月龄单眼患者患长度[(19.89±0.74)mm]小于健[(20.48±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5.62、-3.47,均P<0.05)。1~6月龄晶状体非全混型患者患长度小于全混型患者[(17.43±1.14)mm与(18.06±1.29)mm比较:t=-2.38,P=0.020]。非全混型单眼患者患与健长度差值与月龄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01)。7~12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屈光力小于健[(42.41±1.82)D与(43.19±1.96)D比较:t=-2.29,P=0.038],而13~36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屈光力大于健[(43.36±2.32)D与(42.55±1.88)D比较:t=2.17,P=0.043]。1~6月龄单眼患者患眼前房深度小于健[(2.44±0.37)mm与(2.58±0.33)mm比较:t=-2.08,P=0.048]。1~6月龄和7~12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厚度均大于健[(555.26±46.95)μm与(541.85±40.78)μm比较:t=3.82,P=0.001;(542.93±27.63)μm与(530.93±30.36)μm比较:t=2.26,P=0.040]。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可能影响早期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的发育。晶状体混浊程度可能影响早期长度,6月龄前非全混型白内障患长度较全混型白内障患更短,此后非全混型白内障患长度逐渐超过全混型白内障患

  • 标签: 白内障 轴长度,眼 前房 角膜测厚 生物测量学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