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构建符合WHO推荐的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系统,研制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获得主要健康指标以及慢性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慢性病防控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通过因子分析、K-means聚类分层以及多组合整群随机抽样,设计并建立了具有省级代表性的30个样本监测地区;在参考WHO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框架以及美国行为危险因素抽样和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需求,构建了涵盖发病和死亡等结局、危险因素暴露和社区慢性病管控3方面内容的慢性病综合监测系统;形成了监测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反馈的“5+12+1”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研发了集生命登记、慢性病病例报告与社区主要慢性病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市-县三级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技术建设标准。应用上述关键技术,获得了全省高质量的监测数据,产出主要健康指标,开展慢性病科学研究,阐述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助推政府民生改革实事项目,助力“健康浙江”建设。监测成功经验和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全国及部分省市慢性病监测系统建设。

  • 标签: 慢性病综合监测系统 关键技术 构建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打鼾与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方法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剔除调查时自报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卒中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者共56 728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打鼾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OR值。结果调查对象中,经常打鼾、偶尔打鼾和不打鼾的比例分别为24.55%、23.94%和51.51%。男性中的比例分别为32.40%、26.55%和41.05%;女性中的比例分别为19.00%、22.08%和58.92%。调整人口社会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时间、BMI和腰围等危险因素后,高血压患病风险随打鼾频率的增加而增加(P<0.001)。与不打鼾者相比,经常打鼾者和偶尔打鼾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1.17(1.12~1.23)和1.12(1.07~1.18)。与不打鼾者相比,经常打鼾与高血压的关联在男性和女性、已绝经女性和未绝经女性、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睡眠时打鼾与高血压患病存在关联。打鼾对高血压的影响在女性、中心性肥胖者和未绝经者中更明显。

  • 标签: 打鼾 高血压 成年人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浙江省抽取义乌市、海宁市、泰顺县、宁波市鄞州区、丽水市莲都区的1 499名18~69岁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并进行体格测量,收集24 h尿液后记录尿量并检测尿钠、尿钾和尿肌酐浓度,最终共有1 426名调查对象通过了尿液完整性检测。分别应用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24 h尿钠排泄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46.71±14.04)岁,其中男性700名,占49.1%。调查对象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为(167.10±74.70)mmol,Kawasaki法估值偏高,为(184.61±57.10)mmol,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值偏低,分别为(134.62±39.21)和(143.20±35.66)mmol。估算差值(95%CI)(mmol)由小及大依次为Kawasaki法[17.51(13.54,21.47)]、Tanaka法[-23.90(-27.60,-20.20)]和INTERSALT法[-32.48(-36.29,-28.67)]。随着24 h钠盐摄入量的增加,各估算方法均由高估转为低估: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INTERSALT法估算差值(95%CI)最小,在<6.0和6.0~8.9 g者中分别为[43.15(37.73,48.57)]和[1.26(-2.10,4.63)]mmol;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Kawasaki法估算差值(95%CI)最小,在9.0~11.9和≥12.0 g者中分别为[-12.50(-18.14,-6.86)]和[-53.73(-61.25,-46.22)]。Bland-Altman法一致性分析显示,Kawasaki法估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最好,范围外点数最少(69个,占4.84%)。结论在3种点尿法中,Kawasaki法对预测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 标签: 尿分析 氯化钠,膳食 生物学监测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预防性服务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2015年通过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浙江省桐乡市的河山镇、龙翔街道、梧桐街道和凤鸣街道等4个乡镇(街道),以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其分配至干预组(河山镇和龙翔街道)和对照组(梧桐街道和凤鸣街道),在各乡镇(街道)50~74岁人群中招募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10%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其中干预组1 823例,对照组1 883例。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预防性服务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慢病管理。干预完成后进行终末问卷调查并收集健康体检资料,以死亡、冠心病急性事件和脑卒中发病情况为主要结局,以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和行为、临床预防性服务利用情况、体格变化、血脂指标和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为次要结局,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8.76±3.75)和(67.90±4.56)岁。经过1年干预,干预组的死亡率、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65%(30例)、0.27%(5例)和2.69%(49例),与对照组[分别为1.33%(25例)、0.32%(6例)和2.07%(3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我评估家庭收入水平和服用降压药情况等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体重指数和舒张压分别下降0.33 kg/m2和1.49 mmHg(1 mmHg=0.133 kPa);阿司匹林知晓率、他汀类知晓率、每天吃蔬菜比例、盐、油摄入量知晓率分别升高26.22%、29.56%、4.76%、10.80%、15.17%(P<0.05)。结论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结局指标尚未有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体重指数、舒张压有所下降,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生活方式 综合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指标与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的相关性。方法从2016—2018年浙江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工作情况年度报表获取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数据源,从浙江省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各年度慢性病死亡数据,从浙江省公安机关人口报表获取各年度人口数据。描述2016—2018年浙江省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情况和浙江省慢性病死亡情况,其中重大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016—2018年浙江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例数、血压控制例数和规律用药例数分别由2016年的312.73万、281.15万和356.97万上升至2018年的335.90万、315.18万和401.06万;2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例数、血糖控制例数和规律用药例数分别由2016年的80.55万、68.75万和91.34万上升至2018年的91.26万、79.87万和106.48万。2016—2018年浙江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由2016年的403.07/10万降至2018年的380.07/10万,慢性病早死比例由2016年的28.39%降至2018年的26.90%。重大慢性病的死亡占全部慢性病死亡的比例由2016年的90.96%降至2018年的90.69%;早死概率由2016年的10.68%降至2018年9.6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控制和糖尿病患者规律用药与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7和-0.392,P值分别为0.035和0.024)。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控制例数和2型糖尿病规律用药每增加10万例,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下降为0.47%(95%CI:0.39%,0.54%)和1.31%(95%CI:1.12%,1.50%)。结论2016—2018年浙江省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控制和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用药例数与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呈负相关。

  • 标签: 疾病管理 慢性病 死亡率 相关分析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