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1841年皮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上台组阁。其成因包括虚君制的出现、两党制的形成和政党组织的发展。此后,内阁加强了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控制,影子内阁出现并有所发展,首相地位上升。内阁不仅是该国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并凸显了英国行政和司法交叉混合的特征,淡化了"议会至上"原则。英国强化内阁制职能的基本原因,是其国内外事务的增多和对政府工作效率的追求。

  • 标签: 职能强化 影子内阁 议会 政党 皮尔
  • 简介:君主立宪制和虚君制的含义有所不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虚君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威廉三世、安妮女王和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王权的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与当时的法律、习惯、宪政理论和君主个性相关,体现出英国君主制的渐进性发展特点。直到19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时代,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英王才沦为仅具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的虚君。

  • 标签: 近代英国 光荣革命 虚君制 王权 威廉三世 乔治三世
  • 简介:简约和稳定是英国世俗贵族等级制演变的主要特点。中古后期英国就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级世俗贵州体制,都铎时代他们又赢得了毫无争议的上议院出席权。在英国,人们习惯将由乡绅归类于广义的贵族下层。18世纪以来,由于苏格兰和爱尔兰被合并于英国,又出现了“双籍贵族”。与世袭制无关的“终身贵族”则是出现于1958年,目前他们是议会上议院的主体。

  • 标签: 英国 世俗贵族等级制 上议院 双籍贵族 终身贵族
  • 简介:<正>英国资产阶级两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议会中占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在野党,行使“反对”职能,并起着“后备政府”的作用。但在英国,反对党并非很快获得“反政府”之权并能参与轮流执政的。从政党的出现到反对党在政府中合法地位的确立,其间历时悠久。英国统治阶级对反对党政治作

  • 标签: 政党 监督政府 英国政府 议会 反对派 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