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9个长寿地区老年尿砷水平与贫血的关系。方法以2017—2018年参与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的1 89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等资料,通过体格检查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后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b)、血糖、血脂、血浆维生素B12和尿砷等指标。将尿砷水平(μg/g 肌酐)按四分位数分为Q1(<18.7)、Q2(18.7~34.5)、Q3(34.6~69.5)和Q4(≥69.6)等不同尿砷水平,分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砷水平与贫血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83(74,92)岁,其中女性952名(50.21%),Hb含量[M(Q1,Q3)]为135(124,147)g/L,贫血患病率为24.89%(472例),尿砷水平几何均数和[M(Q1,Q3)]分别为37.5和34.6(18.7,69.6)μg/g肌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教育水平、吸烟、饮酒情况、居住地、经济水平、民族、维生素B12缺乏情况、水产品和肉类食用频率、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情况等因素后,尿砷水平与贫血均呈正向关联[以Q1组为参照,Q2、Q3和Q4组的OR(95%CI)分别为1.73(1.20~2.50)、2.08(1.43~3.02)和1.52(1.02~2.28)]。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砷水平与贫血存在非线性关联(P<0.001)。亚组分析显示:慢性病患病情况与尿砷水平具有负相乘交互作用[OR(95%CI):0.55(0.30~0.99)],未发现年龄、性别、居住地、吸烟和饮酒情况等与尿砷水平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均P>0.05)。未患慢性病、男性、乡村居住、吸烟和饮酒对象的尿砷水平与贫血呈正向关联[OR(95%CI)值分别为3.62(1.30~10.06)、2.46(1.34~4.52)、1.70(1.03~2.80)、2.21(1.01~4.82)和2.79(1.23~6.33)]。结论中国9个长寿地区老年尿砷水平与贫血呈正向关联。

  • 标签: 重金属 贫血 老年人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对老年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招募76名60~69岁老年并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开展3 d的个体暴露监测,随后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样采集与检测。血脂检测项目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通过TC减HDL-C计算得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浓度。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个体暴露与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的关联。结果70名对象年龄为(65.0±2.8)岁;男性占48.6%(34名);BMI为(25.0±2.5)kg/m2;TC、TG、LDL-C、HDL-C以及non-HDL-C浓度分别为(5.75±1.32)、(1.55±0.53)、(3.27±0.94)、(1.78±0.52)和(3.97±1.06)mmol/L。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滞后72 h PM2. 5浓度每升高10 μg/m3,TC、LDL-C、HDL-C和non-HDL-C的百分比变化值(95%CI)分别为1.77%(1.22%~2.32%)、1.90%(1.18%~2.63%)、1.99%(1.37%~2.60%)和1.74%(1.11%~2.37%),高TC、高TG和高LDL-C的患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1~1.22)、1.33(1.03~1.71)和1.15(1.01~1.31)。结论PM2.5短期暴露对老年血脂指标的浓度水平和血脂异常风险均有影响。

  • 标签: 细颗粒物 老年人 血脂异常 定群研究
  • 简介:摘要:本研究针对智能制造领域中机器与自动化装备协同工作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机器与自动化装备之间的工作协同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协同工作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机器学习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机器与自动化装备之间的精确配合和高效协同工作。通过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本研究对于智能制造中机器与自动化装备协同工作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标签: 智能制造 机器人 自动化装备 协同工作 优化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每日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在2017—2018年调查的数据集,最终共纳入14 966名研究对象,同时收集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参与、行为、饮食营养、生活习惯、家庭结构、疾病状况、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等数据。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老年的认知功能。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性别研究对象睡眠时长和认知功能受损间的关联。结果14 966名研究对象中,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的研究对象分别有5 148名(34.40%)、3 777名(25.24%)、3 322名(22.20%)和2 719名(18.16%);女性有8 455名(56.49%);每日睡眠时长≤5 h和≥9 h的老年分别有2 704名(18.94%)和3 883名(27.19%);认知功能受损者有3 748名(25.04%)。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与自报每日睡眠时长为7 h者相比,睡眠时长≤5 h和睡眠时长≥9 h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联,OR值(95%CI)分别为1.35(1.09~1.68)和1.70(1.39~2.07)。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在65~79岁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中更为显著。结论老年睡眠时长过短或过长可增加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老年人 横断面研究 睡眠 认知功能受损
  • 简介: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成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才、管理者乃至领导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未成年对国家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本章主要从做好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做好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措施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素质教育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脑肠轴血清代谢物评估老年认知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从2019年7月至10月间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队列和广西长寿人群微生态平衡队列中分别选取100和60名研究对象,构成健康人群子集和长寿人群子集。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采集空腹静脉血2~5 m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通过文献检索汇总脑肠轴相关生物标志物,与非靶向代谢物测定结果取交集并进行注释。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增龄相关的脑肠轴血清代谢物,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构建生物学年龄模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估长寿人群子集认知功能,比较长寿人群子集不同认知功能老年人生物学年龄和时序年龄的差异。结果健康人群子集和长寿人群子集年龄的M(Q1,Q3)分别为64(38,72)和97(95,99)岁,女性分别为50(50.0%)和44名(73.3%)。初筛得到9种脑肠轴血清代谢物,分别为丙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乳酸、5-羟色胺(5-HT)、色氨酸、氧化三甲胺、多巴胺和犬尿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谷氨酸和多巴胺与增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8和0.524,均P<0.05),色氨酸、5-HT和GABA与增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8、-0.533和-0.213,均P<0.05)。构建生物学年龄模型为:y=49.81-1.18×10-5×GABA-1.82×10-4×5-HT+1.99×10-3×多巴胺+1.65×10-6×谷氨酸-2.04×10-6×色氨酸+2.36×性别,式中:y为生物学年龄(岁),右侧各项依次为截距项、各代谢物相对水平和性别(男性=1,女性=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50(P<0.001)。长寿人群子集认知功能较差、一般和较好者时序年龄的M(Q1,Q3)分别为97(94,100)、97(93,101)和96(94,101)岁,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知功能较好的研究对象生物学年龄的M(Q1,Q3)为51(38,54)岁,低于认知功能较差者[57(47,61)](P=0.040)。结论可基于脑肠轴血清代谢物构建生物学年龄模型,对老年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 标签: 老年人 认知 代谢组 脑肠轴 生物学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受损的6年风险简易预测工具。方法以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34 349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资料,采用器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量表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价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体格检查获取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血压等资料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基线和随访时均采用Katz量表评价ADL状况。以ADL状态为因变量,以Lasso回归筛选得到的关键预测因素为自变量,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采用列线图工具可视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不bootstrap 200次重复抽样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模型的稳健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86(75,94)岁,其中男性9 774名(46.0%)。共随访112 606年,发生ADL受损4 578例,发病密度为40.7/1 000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增长、BMI升高、女性、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史可使ADL受损发生风险升高[HR(95%CI)分别为1.06(1.05~1.06)、1.05(1.04~1.06)、1.17(1.10~1.25)、1.07(1.01~1.13)和1.41(1.23~1.62)];少数民族、连续行走1 km、独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几乎每天做家务可使ADL受损发生风险降低[HR(95%CI)分别为0.71(0.62~0.80)、0.72(0.65~0.80)、0.74(0.68~0.82)和0.69(0.64~0.74)]。模型对ADL受损发生风险预测的AUC值为0.85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剔除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和民族)后,模型对ADL受损发生风险预测的AUC值为0.779;65~74岁和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UC值分别为0.634和0.765;基于IADL中连续行走1 km和独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个变量构建的模型与基于IADL综合得分构建的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3和 0.851。结论所建立的ADL受损风险预测模型性能良好且稳健。

  • 标签: 老年人 日常生活活动 队列研究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µ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CD4+ T淋巴细胞 免疫重建 轨迹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