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低年资眼科医师及医学生中使用人工智能阅片标注系统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阅片培训的效果。方法利用研发的人工智能阅片标注系统,将520张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随机分为8组,每组65张图像。以13名低年资眼科住院医师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人均对8组图片进行阅片,评价每张眼底图像的DR分级,以3名高年资眼底病专业医师给出的DR分级为金标准,对分级结果准确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试验一致性(Q-Kappa值)进行分析,并比较13位研究对象前4次与后4次阅片Q-Kappa值平均数的差别。结果经过8次阅片,参加阅片人员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67提高至第八次的0.81,前4次Q-Kappa值平均数为0.77,为显著一致性,后4次Q-Kappa值平均数为0.81,为高度一致性。将13名参加阅片培训人员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组1为低年资眼科住院医师,组2为医学院医学生,经过8次阅片,组1的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71提高至第八次的0.76,组2的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63提高至第八次的0.84,医学生的诊断准确度从显著一致提高至高度一致。结论利用人工智能DR阅片标注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低年资眼科医师及医学生的DR阅片水平,能在短时间内、利用较少的阅片量达到一定阅片准确度,是一种可行的阅片培训方法。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 人工智能 阅片培训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离不开有效的早期筛查,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存在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筛查的普遍性和可及性仍然有待提高。眼底视网膜血管是全身唯一一处可以直接观察的血管,研究发现其形态和功能改变与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具有成为相关疾病评估和预测工具的潜力。本文就视网膜血管在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预测中的作用,对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眼底 视网膜血管 心血管疾病预测 冠心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智能(AI)在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AI产品的准确性缺乏标准测试集、金标准以及公认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多项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而在图像生成领域,评价体系更存在较大空白。在临床应用中,眼科AI研究常与临床实际需求脱节,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且对临床数据的质量及数量均具有较高的要求,限制了AI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眼底影像对全身性疾病进行预测、识别是新晋的研究热点,但其研究结果缺乏可解释性,限制了临床医生的接受度。眼科AI研究也因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定、监管机制,涉及患者隐私风险及数据安全,且存在因商业化加重医疗资源不公平性的风险,而饱受伦理争议。

  • 标签: 人工智能 诊断技术,眼科 图像解释,计算机辅助 述评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学特点及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3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的RAM患者57例(58眼)。分析患者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疾病特征。结果:纳入患者年龄为(69.0±9.3)岁,其中女性占75%,单眼发病患者占98%,共发现瘤体65个。彩色眼底照示95%的瘤体位于颞侧动脉,32%位于动脉主干,29%位于视网膜动脉分支处或动静脉交叉处。85%伴不同程度出血,86%伴硬性渗出。FFA的瘤体检出率为92%,动脉期可呈圆点状或梭状强荧光,周围出血或硬性渗出遮蔽荧光,晚期荧光增强并出现渗漏。ICGA的瘤体检出率为95%,可透过出血的遮蔽荧光见视网膜动脉壁上瘤体高荧光,造影晚期瘤体荧光仍较背景荧光强。OCT的瘤体检出率为63%,可见RAM局部高隆起,病灶处可见圆形强反射瘤体腔壁。结论:RAM常见于老年女性。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可从多角度显示RAM的瘤体形态、活动性以及伴随的出血、渗出表现。其中,ICGA对于瘤体的检出率更高,显示RAM更为清晰。

  • 标签: 视网膜大动脉瘤 疾病特征 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年常规复查时发现的病例,患者无不适主诉,左眼裸眼视力1.0,鼻上方视网膜可见异常的血管,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扫频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最终诊断为左眼视网膜劈裂导致血管牵拉和异常扩张。该病例提示对于无主诉的高度近视眼患者也应详细而全面地检查眼底,除了关注周边视网膜病变外,要仔细检查后极及中周部视网膜,特别是常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不能覆盖的区域。(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44-945)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患眼logMAR 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03、9.84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320,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1、3.936,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71、-12.835、2.555、8.610,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t=2.532,P=0.024)。结论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黄斑微血管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低年资眼科医师及医学生中使用人工智能阅片标注系统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阅片培训的效果。方法利用研发的人工智能阅片标注系统,将520张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随机分为8组,每组65张图像。以13名低年资眼科住院医师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人均对8组图片进行阅片,评价每张眼底图像的DR分级,以3名高年资眼底病专业医师给出的DR分级为金标准,对分级结果准确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试验一致性(Q-Kappa值)进行分析,并比较13位研究对象前4次与后4次阅片Q-Kappa值平均数的差别。结果经过8次阅片,参加阅片人员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67提高至第八次的0.81,前4次Q-Kappa值平均数为0.77,为显著一致性,后4次Q-Kappa值平均数为0.81,为高度一致性。将13名参加阅片培训人员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组1为低年资眼科住院医师,组2为医学院医学生,经过8次阅片,组1的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71提高至第八次的0.76,组2的Q-Kappa值平均数由第一次的0.63提高至第八次的0.84,医学生的诊断准确度从显著一致提高至高度一致。结论利用人工智能DR阅片标注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低年资眼科医师及医学生的DR阅片水平,能在短时间内、利用较少的阅片量达到一定阅片准确度,是一种可行的阅片培训方法。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 人工智能 阅片培训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离不开有效的早期筛查,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存在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筛查的普遍性和可及性仍然有待提高。眼底视网膜血管是全身唯一一处可以直接观察的血管,研究发现其形态和功能改变与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具有成为相关疾病评估和预测工具的潜力。本文就视网膜血管在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预测中的作用,对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眼底 视网膜血管 心血管疾病预测 冠心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C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随访时间>12个月的近视盘RCH(JRCH)患者14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7例8只眼;平均年龄(29.8±12.7)岁。孤立型JRCH 6例,均为单眼患者,其中合并单个周边部RCH 1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8例,其中双眼RCH患者5例。15只眼中,合并周边部RCH 6只眼。单纯观察3只眼,行单纯光动力疗法(PDT)或PDT联合其他治疗12只眼。平均随访时间55.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长期治疗效果。结果初诊时,15只眼中,视力<0.1者3只眼,0.1 ~0.4者5只眼,>0.5者7只眼。内生型、固着外生型JRCH分别为12 (80%,12/15 )、3 (20%,3/15)只眼。瘤体大小1/4~ 4个视盘直径(DD);合并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黄斑裂孔分别为11、5、1只眼。瘤体直径<1 DD者3只眼,初诊时视力为0.6~ 1.0,未行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者2只眼,120个月者1只眼。末次随访时,视力保持稳定,瘤体未增大。瘤体直径1.0 ~2.5 DD者6只眼,初诊时视力0.06~ 0.6;伴视网膜渗出。单纯PDT治疗5只眼,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1只眼。随访时间12~ 84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或稳定5只眼,下降1只眼。合并周边部RCH者6只眼,其中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4只眼、视网膜前膜2只眼、玻璃体积血1只眼,初诊时视力0.02~ 0.6。均行PDT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巩膜外放液、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 132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均下降。结论JRCH多于青壮年出现症状,双眼发病常见于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瘤体可引起视网膜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和黄斑裂孔,造成视力缓慢下降。PDT和(或)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中等大小瘤体且伴有视网膜渗出者,可长期保持视力稳定;瘤体较大或合并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治疗效果差。

  • 标签: 血管瘤,毛细管 视盘 光化学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摘要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自问世以来,以其快捷无创获取眼底血流信息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诸多眼底疾病的诊断和随诊中表现出巨大临床价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毛细血管末端息肉样膨大及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变。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是其诊断金标准。OCTA在PCV中的应用也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OCTA中病灶的解读尚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中对PCV诊断的准确性差别较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年来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OCTA达到更深的扫描层次,对血流信号的捕捉也愈加精准,其在PCV中的应用尤其是诊断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文对OCTA在PCV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解读PCV患者的OCTA检查结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0-955)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一类临床特点类似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以脉络膜病理性增厚及脉络膜静脉扩张为特征,常伴随进行性RPE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目前该类疾病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脉络膜肥厚综合症。这些疾病不仅具有共性影像特征,还具有各自个性的影像特征,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线索,更对其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意义。虽然目前有关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但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及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开展,未来能为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综述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影像特征 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RT)是指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中观察到的位于视网膜外核层的圆形或类圆形、边缘高反射信号而内腔相对低反射信号的异常结构,伴有局部视网膜外界膜中断、卷曲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组织病理学研究认为ORT是光感受器细胞和外层视网膜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重构,是外层视网膜严重损伤的表现。ORT可见于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终末阶段,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较为常见,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ORT在SD-OCT中的形态与视网膜内积液或囊样水肿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其并不是新生血管活动和再治疗的依据,且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反应不佳,视力预后较差。因此充分认识ORT,对临床开展相关眼底病治疗、判断预后十分重要。本文对目前有关ORT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49-154)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节 萎缩
  • 简介: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2011年发表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管理专家共识》对RVO的诊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19年8月,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EURETINA)则在2011年专家共识基础上更新了RVO诊疗指南,总结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采纳更强证据等级的数据资料对RVO的诊疗进行了规范。2019年指南形式上采用了"基本原理-证据-推荐"的结构,对RVO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对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与治疗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鉴别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初诊为PCV或wAMD的126例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ICGA)、SD-OCT等影像资料。SD-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尖峰、双层征、PED、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中的3条或以上时,即可确诊PCV,同金标准ICGA相比,评价SD-OCT诊断策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金标准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PCV患者中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PED尖峰、双层征和PED的患眼数分别为38、35、48、40和46,分别占67.9%、62.5%、85.7%、71.4%和82.1%;wAMD患者中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PED尖峰、双层征和PED的患眼数分别为12、3、11、8和26,分别占14.5%、10.5%、34.2%、15.8%和3.9%,均低于P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D-OCT诊断了56眼PCV中的49眼,10眼wAMD误诊为PCV。基于SD-OCT诊断策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86.8%,同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38(P<0.00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SD-OCT诊断PCV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D-OCT特征满足PED尖峰、双层征、PED、PED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中至少3项即可诊断PCV,为PC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策略。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分支血管网 双层征
  • 简介:摘要作为一项细致而繁杂的管理工作,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和重大的损失,因此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把所有应发现的安全隐患全部排查干净,从而极大的降低施工中事故的发生率,以此来确保各项施工工序的顺利实施和高效开展,从而全面保障施工的进度、安全和质量,为企业创造优异的经济效益,进而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力。本文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