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寻找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能为酵母的鉴定提供最多信息的简易培养方法。方法在同一个平板内用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及小培养对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酵母。结果一个平板内同时使用三种方法接种培养。可从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观察到菌落的全貌(如颜色、质地、形态)、种类、数量及生长特性等。可用显微镜从小培养中看到酵母的孢子和菌丝的结构。结论由于酵母种类繁多导致酵母临床感染表现不同,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因此寻找快速有效的鉴定方法至关重要。一个平板内同时用三种方法接种标本进行培养,可大大提高酵母的检出率及鉴定效率,并能判定分离出的酵母是目的菌株还是污染

  • 标签: 假丝酵母菌 分区划线法 多点接种法 小培养 鉴定效率
  • 简介:目的评估BDPhoenix^TM酵母鉴定板对酵母的鉴定能力.方法选取白念珠18株,热带念珠22株,光滑念珠19株,克柔念珠8株,近平滑念珠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4株,平常念珠1株,葡萄牙念珠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1株,链状念珠1株,乳酒念珠1株,希木龙念珠1株,解脂念珠3株,皱褶念珠1株,菌膜念珠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Phoenix^TM酵母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的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Phoenix^TM酵母鉴定板的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BDPhoenix^TM酵母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1株平常念珠、1株解脂念珠、1株皱褶念珠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1株克柔念珠、2株菌膜念珠、1株解脂念珠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h内获得,而白念珠、热带念珠、近平滑念珠的鉴定时间均小于6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的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MS的鉴定结果与其rDNA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BDPhoenix^TM酵母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的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 标签: 酵母菌 鉴定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 序列测定 质谱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6味中药2种方法提取成分对酵母的抑和杀菌作用。方法采用药基琼脂稀释法,测定6味中药水提和醇提成分对白念珠和糠秕马拉色的MIC和MFC。结果对白念珠:水提黄连、醇提黄柏、醇提土槿皮MIC范围分别为0.625—1.25mg/mL、0.625~1.25mg/mL、0.313—0.625mg/mL;均值均为0.625mg/mL;对糠秕马拉色:水提和醇提黄连MIC范围分别为0.625~1.25mg/mL和1.25mg/mL,均值均为1.25mg/mL。对白念珠:醇提土槿皮MFC范围0.625~2.5mg/mL,均值0.625rag/mL。结论水提黄连、醇提黄柏和土槿皮对白念珠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醇提土槿皮有较强杀菌作用。水提和醇提黄连对糠秕马拉色有较强抑菌作用。

  • 标签: 体外抗真菌活性 中药 水提取物 乙醇提取物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酵母感染菌种的构成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采用改良沙氏培养基对1354份临床标本进行酵母培养和菌株分离,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所分离的酵母进行鉴定,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6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10种219株酵母,甲真菌病检出率最高(43.80%),其次是股癣(16.70%)、体癣(13.00%)、足癣(11.11%),手癣最低(9.40%)。其中白念珠为63.47%;近平滑念珠为17.81%;热带念珠为6.85%;季也蒙念珠为5.94%;无名念珠为2.28%,其他酵母为3.65%。219株酵母对特比萘芬(TBE)、伊曲康唑(ITC)、氟康唑(FLC)、制霉菌素(NYS)、咪康唑(MIC)和酮康唑(KTC)的敏感性分别为53.42%、87.21%、97.26%、100%、80.35%和100%,耐药性分别为20.55%、11.11%、2.28%、0.0、12.72%和0.0。结论本地区浅部真菌病酵母感染谱以白念珠为主,其次是近平滑念珠和热带念珠,体外药敏显示对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很好的敏感性,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咪康唑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病原酵母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用于快速检测鉴定临床分离的酵母的可行性。方法应用BrukerMALDI—TOF—MS和VITEK2-compact系统分别鉴定150株临床分离的酵母,结果不一致的菌株通过基因序列测定来鉴定。结果MALDI—TOF—MS快速准确鉴定出了150株临床酵母,鉴定符合率在属水平上为100%,种水平上为94%。结论基于MALDI—TOF—MS鉴定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并且其检测成本较低,实验准备时间很短,MALDI—TOF—MS可以用于临床分离的酵母的快速鉴定。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临床酵母菌 快速鉴定
  • 简介:孢子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感染所致,主要引起皮肤感染,也可引起黏膜、骨骼甚或系统性病变。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流行病学 病理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从酵母、无绿藻及丝状真菌中提取DNA以用于PCR反应的方法。方法所用菌种包括临床分离的未知菌株和保藏菌株共23株:未知酵母(5株)、真皮毛孢子(1株)、糠秕马拉色(1株)、季也蒙念珠(5株)、未知丝状真菌(6株)、无绿藻(1株)、烟曲霉(2株)、拟青霉菌(1株)、茎点霉(1株)。用溶细胞酶(lyticase)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A260/A280检测纯度并计算质量浓度,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真菌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区ITS基因,经PCR扩增检验所提取的DNA质量。结果成功提取所有23株真菌基因组DNA,其纯度及质量浓度能满足PCR反应的要求。结论用溶细胞酶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酵母、无绿藻及丝状真菌提取的DNA可用于PCR反应。

  • 标签: DNA提取 真菌 DNA提取试剂盒 溶细胞酶
  • 简介:报道1例由球形孢子所致的婴儿固定型孢子病。患儿女,3个月,因左眼下内侧皮损2个月就诊,皮损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真菌培养阳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套袖样菌丝。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形孢子。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该菌株的菌丝相最低抑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5μg/mL和0.5μg/mL;对该菌株的酵母相的MIC值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32.5mg/d治疗10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球形孢子所致固定型孢子病,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 标签: 婴儿 孢子丝菌病 球形孢子丝菌 特比萘芬
  • 简介:孢子病是由申克孢子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现对我院2002~2009年35例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分析 联合治疗
  • 简介: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克孢子导致的皮下孢子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克孢子的实验室检验方法,以此来提高孢子感染的诊断水平。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病 伊曲康唑
  • 简介:目的探讨孢子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病理和(或)培养符合孢子病诊断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PAS染色并统计孢子检出率。结果孢子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1.39。临床类型中固定型占58%。发病年龄40~59岁占48%。发病部位以颜面部及双上肢为主,分别为49%、45%。病理下典型"三区病变",约占23%。部分病例神经周围亦有炎性细胞的浸润。PAS染色孢子检出率为68%。结论孢子病以固定型为主,病理下结构模式多变,孢子检出率约70%左右。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孢子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病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型以固定型略多(52.53%)。儿童主要以面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PAS染色阳性率为38.1%。结论孢子病常年皆可发病,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春季为本病高发季节。儿童皮损主要在面部,多为固定型。病理改变多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病理切片、PAS染色诊断阳性率不高,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临床分析
  • 简介:孢子病由申克孢子感染而引起,由于一些医师缺乏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实验室检查手段的欠缺,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选择了2005年在外院误诊的病例51例,后经我院真菌实验室和病理室检查纠正原诊断的患者情况进行报道。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感染病例
  • 简介: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引起的足部透明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引起的足部透明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伊曲康唑 切除术
  • 简介: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均鉴定为球形孢子(Sporothrix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孢子丝菌 形态学 系统发育 球形孢子丝菌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结论对于透明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皮肤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Candidaalbicans)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菌丝诱导培养基(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观察两药联用对白念珠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回补实验验证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的影响;qRT-PCR检测两药联用对白念珠cAMP相关基因RAS1,CDC35和PDE2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联合氟康唑能显著抑制白念珠酵母-菌丝形态转化,降低胞内cAMP水平;外源性cAMP能逆转两药联用所造成的菌丝抑制;两药联用使RAS1和CDC35表达分别下调35%和27%,使PDE2上调1.21倍。结论黄芩苷协同氟康唑显著抑制白念珠形态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胞内cAMP有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黄芩苷 氟康唑 形态转化 CAMP
  • 简介:目的比较白念珠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FUNGUS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220株白念珠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对白念珠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性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白念珠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 标签: 白念珠菌 酵母相 菌丝相 敏感性
  • 简介:申克孢子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病 毒力因子 抗感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