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的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的硼酸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其中对HJ0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的硼酸进一步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菌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的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的白念珠菌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的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白念珠菌抑制作用与CAI的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硼酸 耐受性 CAI
  • 简介:目的比较液基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参考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M38-P方案修改方案)测定临床分离的40株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大部分菌株在7—9d时可读到清晰的结果。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结果中,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一致性较好,氟康唑较差。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可选择用于皮肤癣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的药敏试验

  • 标签: 皮肤癣菌 药物敏感 ROSCO纸片扩散法 微量液基稀释法
  • 简介: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体外药敏试验 综述
  • 简介: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由于不同病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能否准确诊断病原菌直接影响药物的选择。及时准确地检测真菌感染以及确定菌种,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该文对真菌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真菌感染 病原菌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念珠菌种类及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平板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细菌室分离到的16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白念珠菌分别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和ROSCO药敏纸片法对氟康唑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161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为69.57%,热带念珠菌为19.88%,近平滑念珠菌为4.97%,克柔念珠菌为2.48%,光滑念珠菌为1.86%,其他念珠菌为1.24%。两种方法药敏结果显示:11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6.43%和97.32%,仅有2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我院分离率最高的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耐药菌株极少。

  • 标签: 真菌感染 药敏试验 念珠菌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为85.76%,近平滑念珠菌为7.46%,光滑念珠菌为3.39%,其他念珠菌为3.39%。295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生殖道念珠菌病 病原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大量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病,人体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持续升高.同时,抗真菌药物的频繁应用亦造成真菌耐药性日益增多,真菌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真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比例最高,本文对本院2012年1~12月送检的临床标本常规培养分离,共分离的白念珠菌294株,其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如下.

  • 标签: 白念珠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感染(P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2015年间确诊PSM患者37例、其他真菌感染患者1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血清,进行GM试验检测;同时评价其中4例PSM患者治疗前后GM值变化,计算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GM试验对PSM患者总体敏感度为78.38%,特异度为82.98%;其中对HIV阳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7.87%;对HIV阴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4.78%。4例随访的PSM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GM水平逐渐下降。结论GM试验对PS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马尔尼菲青霉流行地区的HIV感染者,早期诊断PSM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实验所用常见致病真菌能否在常用医用原材料上生存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8种常见致病真菌,活化后将它们分别接种在5种常用的医用原材料上,接种后及以后的每24h将接种有真菌的医用材料放入巯基乙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并观察能否生存,记录存活时间。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表面存活25~28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14~15d;新生隐球菌在棉布、纸板、铁皮表面存活24~27d,在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4~18d;茄病镰刀菌在上述5种材料上存活22~27d;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玻璃表面存活20~27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8d;申克孢子丝菌在棉布、纸板、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7~24d,在铁皮表面存活10d;白念珠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5~20d,在玻璃表面存活4d;犬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和地板胶上存活时间分别为10d、9d、3d、2d和1d。结论实验所用各种真菌在医用原材料上都能存活,其时间长短不仅与菌种有关,还与所存在的材料有关。真菌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棉布、纸板)上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在吸水性差、表面光滑的材料(玻璃、铁皮和地板胶)。

  • 标签: 真菌 生存时间 材料
  • 简介:目的分析粪便中检出念珠菌孢子或假菌丝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4月住院患者送检的粪便标本,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菌种,并记录患者粪便常规及临床资料。结果其间共检测1011份粪便,有86份(8.51%)有真菌生长;其中念珠菌阳性76份(7.52%)。6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者33份(占43.42%)。基础疾病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三者为著(占31.58%)。有21例患者(27.63%)粪便性状有异常,以糊状便为主。结论粪便中检出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对诊断念珠菌性胃肠道感染有重要价值,尤其要关注抗生素应用患者。

  • 标签: 粪便 念珠菌 孢子 芽生孢子 假菌丝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雄性猕猴桃16个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17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1.4%;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6个雄性猕猴桃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1503-0.5128之间,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1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4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可将供试材料分成4类,第Ⅰ类为中华和美味猕猴桃,第Ⅱ类为阔叶、毛花猕猴桃,第Ⅲ类为魁绿猕猴桃,第Ⅳ类为四萼猕猴桃。结果表明ISSR可用于雄性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猕猴桃 雄株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从有性生殖F1选择优良实生系进行选择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式。为了优化甘薯杂交育种方法,合理选配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薯杂交群体基于SSR标记及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了群体内的聚类图,并且筛选出了甘薯的高产株系。群体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材料与各亲本遗传距离比较远,被聚为3类,而亲本单独聚在另外一类。13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将亲本与部分群体材料聚在了一起,且将群体材料和亲本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时,其遗传距离的变异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SSR标记所获得的遗传变异系数。

  • 标签: 甘薯 群体材料 遗传多样性
  • 简介:通过对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甘薯实生种子、高代品系进行生产力、抗病性、品质分析等性状的全面鉴定,筛选出抗病高干特异资源材料徐781,并对其不孕群别、砧木适合性、遗传特点等进一步评价,结果表明徐781具有与国内常用亲本亲缘关系远、高干率、高抗茎线虫病、易开花、结实率高、后代入选率高等特点,是国内现有育种材料中罕见的很有利用价值的优异育种材料.

  • 标签: 抗病 资源材料 徐781 不孕群 茎线虫病 亲本筛选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皮炎外瓶霉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皮炎外瓶霉ITS区域基因组序列(GenBank:JN675373.1)进行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以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皮炎外瓶霉为阳性菌株,及其他种类真菌和细菌作为阴性对照菌株,从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面对该方法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能扩增皮炎外瓶霉特异性序列.临床分离得到的皮炎外瓶霉在反应中有明显扩增曲线,而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内菲青霉等20株菌在CT值≤38范围内均未有扩增;利用基因重组构建的标准品完成了标准曲线的绘制,在1.0×103~1.0×107拷贝数(Cp)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最低可检出量为10Cp/μL.结论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皮炎外瓶霉方法,该法特异度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将有助于临床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基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念珠菌是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与宿主共存.当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或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易侵入体液及器官,引起念珠菌病.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美国念珠菌病医院感染率为0.28‰~0.96‰,欧洲为0.2‰~0.38‰.拉丁美洲念珠菌院感率为1.2‰~5.5‰,若伴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

  • 标签: 念珠菌病 抗原 抗体 检测
  • 简介:为探索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豆氨基酸测试中的应用,寻找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以167份大豆[Glycinemax(L.)Merr.]种子为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对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天冬氨酸(R2CV=0.85)、谷氨酸(R2CV=0.86)、丝氨酸(R2CV=0.82)、甘氨酸(R2CV=0.89)、酪氨酸(R2CV=0.83)、苯丙氨酸(R2CV=0.78)、异亮氨酸(R2CV=0.86)和色氨酸(R2CV=0.81)及15种氨基酸总和(R2CV=0.82)可利用FT-NIRS准确预测;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检测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来进行相对含量的估测;而对组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蛋氨酸的预测不准确。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氨基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 标签: 近红外光谱技术 大豆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简介: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易在义齿、人工插管如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植入性设备表面定植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可保护菌体免受药物的杀伤和免疫系统的攻击。黏附是生物膜成膜的关键,也是白念珠菌致病的关键步骤[1]。本实验拟通过结晶紫法与XTT法观察中药厚朴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 标签: XTT法 结晶紫法 白念珠菌 黏附
  • 简介: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方面。硝矾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病。本实验应用NCCLSM27-A液基试管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及其组方对常见致病性真菌的敏感性。

  • 标签: 硝矾洗剂 皮肤癣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曲霉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9例病理证实曲霉感染的患者活检标本(21例为鼻窦感染标本、18例为尸检标本),以1对真菌特有的28SrRNA保守序列结构作为真菌通用引物,以临床常见的4个曲霉菌种: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的种特异性序列为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结果尸检标本阳性率为55.6%(10/18),鼻窦标本阳性率为76.2%(16/21),特异性均为100%。在这些曲霉所致的系统性感染中,烟曲霉是主要的致病真菌。结论该方法能对临床无法培养的石蜡组织块进行回顾性病原学研究,并可以鉴定常见的曲霉菌种,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临床曲霉感染的检测

  • 标签: 曲霉 检测 PCR DNA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