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皮肤黏膜微生态指寄居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腔道微生物群落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皮肤黏膜结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可对人体疾病、健康产生不可忽视影响,因此围绕该领域研究不容忽视。以往微生态研究通常基于传统培养方法,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缺陷和不足。随着PCR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广泛应用,PCR相关各种分子技术以其各自特点在不同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黏膜 微生态 PCR相关技术
  • 简介:消化系统真菌感染指真菌感染食管、胃肠、肝胆、胰或消化系统其他组织或器官,该文对消化系统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消化系统感染 真菌 病理特征
  • 简介:小麦纹枯病影响我国小麦生产主要土传病害。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小麦品种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方法。普通小麦中抗源匮乏,严重制约抗纹枯病小麦育种进展。为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纹枯病新抗源,本试验通过人工接种、抗病鉴定方法,江苏省和北京市两地,对来源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102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进行4年纹枯病抗性多环境鉴定。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品系间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在其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筛选有效。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相比,这102份人工合成小麦大部分对纹枯病抗性表现抗或中抗水平,其中一些品系多年多点鉴定中表现稳定抗性,如ZC93、ZC111、ZC112、ZC123、ZC172、ZC206和ZC221表现为抗病水平,病情指数低于目前最好普通小麦抗源,可作为抗纹枯病小麦育种新抗源。

  • 标签: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小麦纹枯病 抗性 病情指数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9份玉米自交系和1份大刍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475条不同位置带,平均22.6条;多态性带469条,平均22.3条,百分率高达98.7%;不同引物多态性信息指数(PIC)0.84~0.94之间.60份材料遗传相似系数0.23~0.48之间.经聚类分析,可将这些材料分成两大组,共9个亚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血缘和系谱一致,也存在一些例外.结果表明,ISSR标记尽管可以用于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并不是最好分子标记类型.综合考虑不同分子标记类型优缺点,认为ISSR标记在遗传研究较少作物上应用潜力较大.

  • 标签: 遗传多样性 玉米 自交系 种质资源 ISSR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简介: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裂叶荆芥代表中国裂叶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裂叶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裂叶荆芥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G/C含量;5个产地裂叶荆芥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叶荆芥与日本、韩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叶荆芥相比,中国裂叶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裂叶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为同一个种。

  • 标签: 裂叶荆芥 产地 ITS PCR 测序 系统发育分析
  • 简介:铁观音、黄棪和福鼎大白茶分别是我国乌龙茶和红绿茶育种中骨干亲本,由它们衍生出了一系列优良品种,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构建指纹图谱将有助于今后茶树育种工作中骨干亲本合理利用和品种权保护。本研究利用40对SSR引物对我国乌龙茶骨干亲本铁观音、黄棪及其衍生品种(系)和红绿茶骨干亲本福鼎大白茶及衍生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4份供试品种(系)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4,平均遗传距离0.58,表明我国茶树主要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系)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大遗传变异,且90%遗传多样性来自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聚类结果表明两套品种(系)各自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两套品种(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其中稳定性和多态性俱佳5对引物组合构建了供试材料数码指纹图谱。

  • 标签: 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系)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指纹图谱 SSR标记
  • 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定量、污染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研究也有近十年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曲霉病诊断中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曲霉病 IA
  • 简介:葡萄砧木具有抗葡萄根瘤蚜和线虫等土传虫害、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可调控葡萄生长和品质,利用葡萄抗逆砧木进行嫁接栽培已成为葡萄产业发展必然趋势。因此,开展葡萄砧木改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葡萄砧木改良研究,本文对近10年分子标记技术葡萄砧木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明未来葡萄砧木研究方向。

  • 标签: 葡萄砧木 DNA分子标记 品种鉴定 系谱分析 遗传图谱
  • 简介: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精细防御系统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编码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国内外进展。

  • 标签: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 简介:由于关系到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前景,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中,绝大多数选择标记基因来源于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存在潜在风险,因此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培育受到科研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途径,包括共转化系统、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转座子系统、同源重组系统、不依赖于组织培养简易转化技术及再生相关基因利用等技术,探讨了各种途径优缺点,以期推动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和转基因植物产业化进程。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产业化 生物安全 选择标记
  • 简介:以4份老芒麦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100%RH高温高湿老化法(AA)对老芒麦种子进行不同梯度老化处理,探讨老化后老芒麦种子活力和种子内部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加深,4份老芒麦种子各项活力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生理生化指标中,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出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现象,而丙二醛含量则出现整体一致上升趋势,POD活性变化无规则,SOD活性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现象,CAT活性则发生整体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将为老芒麦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完整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标签: 老芒麦 人工老化 种子活力 生理生化变化
  • 简介: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籼稻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第1套组合中,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教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 标签: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 简介:目的研究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并检测给药后小鼠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山苍子油能明显延长小鼠中位生存时间,降低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 标签: 山苍子油 模型 小鼠 白念珠菌
  • 简介:通过测定3种披碱草属(Elymus)牧草,即老芒麦(E.sibi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和披碱草(E.dahuricus)花粉-胚珠比(P/O值)、杂交指数(OCI),结合不同授粉方式这3种牧草结实率,探讨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交配系统,为披碱草属牧草杂交育种、丰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这3种牧草花粉-胚珠比(P/O值)均介于31.9~396.0之间,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杂交指数OCI值均为2,交配系统也属于兼性自交;结实率统计表明,以自交为主,异交可育。因此,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类型。

  • 标签: 披碱草属(Elymus)牧草 交配系统 花粉-胚珠比 杂交指数 结实率
  • 简介: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临床检出142株酵母样真菌标本同时采用MALDI-TOF-MS技术和传统真菌培养方法进行鉴定,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常见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鉴定率很高(100%),符合率较高(100%);对于少见葡萄牙念珠菌、解脂念珠菌、产朊念珠菌,两种方法符合率较低,分别为25.00%、00.00%、00.00%。结论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率较高,操作简便快速,传统真菌培养鉴定有力补充,可将其推广应用于酵母样真菌早期快速鉴定。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 酵母样真菌 鉴定
  • 简介:本文采用作者首创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带,得到了分布整条染色体上清晰稳定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植物染色体上取得具有实用意义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蚕豆 复制带 染色体
  • 简介:本文回顾了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工作发展历史,总结了我国30余年果树种质资源工作取得成就,指出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开展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发展建议。

  • 标签: 果树 种质资源 回顾 建议
  • 简介:以贵州本地8个李资源成熟叶片及果实为试验材料,从叶形特征、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及果实内在品质性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贵州地方李叶形特征中以叶片形状变异范围最大,有卵圆形、椭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等,其次为叶尖形状、叶基部形状和叶柄腺形状;②果实形态特征中以果皮和果肉颜色变异范围最大,其次为果实成熟期、果实形状、梗洼及缝合线深浅以及果顶形状;③贵州地方李单果质量、果实横纵径及果形指数、核横纵径等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均在9%以上,其中单果重变异幅度为18.3~38.9g,变异系数最大,达24.92%;④果实内在品质性状方面以可溶性固形物变异系数最低,为8.50%,可溶性变异系数最高,为13.44%。

  • 标签: 贵州地方李 表型性状 品质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不同鉴别菌种,合适反应条件,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良好前景。

  • 标签: 丝状真菌 PCR-RFLP 多重PCR 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