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中国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各微卫星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相关性;长距离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预防措施。

  • 标签: 红火蚁 种群 遗传结构 微卫星
  • 简介:[目的]苹果绵蚜是我国重要入侵害虫,苹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近年来,苹果绵蚜扩散面积增大,危害加重。了解苹果绵蚜入侵过程中分子生态变化,可为该虫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择6个微卫星位点山东省6个地区(烟台、威海、青岛、潍坊、聊城、泰安)2012-2015年苹果绵蚜种群遗传结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山东省6个地区苹果绵蚜遗传多样性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其中,2012年遗传多样性极显著高于2013-2015年;2013-2015年之间虽然差异不显著,但随时间推移,等位基因观测值(Na)和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多样性指数有逐渐降低趋势。通过无限等位基因模型、双相突变模型和逐步突变模型分析发现,6个地区苹果绵蚜均经历了瓶颈效应,是遗传多样性降低主要原因。6个微卫星位点分析发现,Erio20、Erio75和Erio78扩增到苹果绵蚜等位基因数量以及这3个位点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结论]Erio20、Erio75和Erio78是引起苹果绵蚜遗传多样性降低主要多态位点。苹果绵蚜可能进化出了“超级克隆”基因型,因此,其可在我国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并增大扩散范围。

  • 标签: 苹果绵蚜 入侵害虫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动态
  • 简介:就寄主植物营养烟粉虱影响,以及烟粉虱遭受寄主植物营养胁迫和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刺激时生理适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对烟粉虱有显著影响,烟粉虱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变化。当植物体内氮营养不足时,烟粉虱通过利用体内共生菌、改变代谢方式、诱导寄主植物改变同化产物形成方向等方式来确保生长发育所必须氮营养物质。烟粉虱还通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来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改变。另外,我们还对烟粉虱具有较强暴发潜能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烟粉虱 氮素营养 次生代谢物质 适应机制
  • 简介:根据多年来安徽省四大茶区节肢动物与鸟类考查结果,探讨了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以及优势种生态对策,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之间互作关系,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强化生态控制思路。

  • 标签: 安徽茶区 节肢动物 鸟类 区系 生物多样性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不同捕食空间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研究较少。【方法】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不同试验空间西花蓟马成虫、若虫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西花蓟马若虫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相同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增加而增大,其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捕食量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增加而降低。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小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若虫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成虫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时间仅需0.0242d。相同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大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小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西花蓟马有很强捕食效能,西花蓟马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背景]西花蓟马于2003年入侵中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并在局部区域造成严重危害,我国蔬菜、花卉及果树产业健康发展成了巨大威胁.[方法]以线粒体DNA标记技术,采自我国13个省(市)不同地理区域西花蓟马种群175条COⅠ基因进行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试验共检测到13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单倍型多样性Hd较高,为0.691,而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为0.00652.总体固定指数Fst为0.24359,基因流Nm为0.78;种群之间固定指数和基因交流分析表明,我国各地理种群间可能出现了一定分化.种群间AMOVA分析显示,我国西花蓟马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国内外不同地理种群COⅠ基因序列单倍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我国西花蓟马有2个品系,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其中羽扇豆品系来源于新西兰和荷兰,而广泛存在温室品系存在多个入侵来源.[结论与意义]我国西花蓟马各地理种群发生,既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又与国内蔬菜、花卉、水果等调运以及观光旅游密不可分.研究结果西花蓟马有效阻截及其种群扩张趋势监测意义重大.

  • 标签: 西花蓟马 线粒体DNA 基因变异 遗传结构 地理种群 单倍型
  • 简介:【目的】松花江流域是中国最早工业基地之一,其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开展松花江流域水质评价及典型生物类群多样性状况调查,可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调查整个松花江流域近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测定水质理化指标,开展其水质理化特征评价和生物指数评价,并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结果】理化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南源松花江水质状况最差,处于中度污染;北源松花江处于轻度污染;梧桐河水质最好,处于良好状态。松花江流域3个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差异性。另外,梧桐河物种多样性最高,北源松花江次之,南源松花江最低。溶解氧和营养元素K浓度是驱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性差异主要环境因子。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3个河段水质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结论】松花江流域水质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是松花江流域面临主要水质环境问题,松花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控制有机质输入是维持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平衡重要举措之一。

  • 标签: 松花江 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有机污染 生物指数 水质评价
  • 简介:【背景】柳厚壁叶蜂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树害虫,会造成叶片提早枯黄、脱落,虫瘿成串,叶片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柳树生长发育和园林景观效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了柳厚壁叶蜂雌雄成虫、卵、幼虫、蛹及虫瘿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各种柳树上柳厚壁叶蜂危害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垂柳和龙爪柳受害最严重,受害株率达到100%;其次是旱柳,受害株率52.63%;该蜂对白柳及馒头柳没有危害。柳树冠不同方向和、中、下不同部位受害率无显著性差异。每片叶通常有1-3个虫瘿,串珠状分布,每个虫瘿中有1头幼虫,幼虫枝条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区域垂柳受害率调查表明,新疆农业大学柳树枝条受害率最高,达8.65%;其次是新疆大学洪湖,枝条受害率为5.19%;然后依次是儿童公园、西公园、植物园、水上乐园、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柳厚壁叶蜂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柳厚壁叶蜂 柳树 危害 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市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澳洲龙纹斑鳃器官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鳃器官后,分布鳃丝、鳃小片及鳃盖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鳃丝及鳃小片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澳洲龙纹斑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物种,该蚜虫青檀造成了一定危害.[方法]2013年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青檀绵叶蚜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背景】台湾芒果是我国南方种植最重要热带水果之一,其分布广、产量高,极具经济价值。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气候条件与台湾相仿,所以台湾芒果很容易福建定植。然而,台湾芒果在福建大面积种植,带来了虫害问题。因此,掌握台湾芒果园害虫发生动态及规律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06年8月~2007年8月福建省惠安县台湾芒果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共采集到28247头节肢动物,隶属于2纲15目79科145种。其中,害虫76种(占总群落物种数52.41%)、天敌42种(占28.97%)、中性昆虫27种(占18.62%)。芒果园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个体数、群落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集中性等都呈明显季节消长规律。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总群落〉天敌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害虫亚群落;均匀度表现为天敌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总群落〉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表现为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总群落〉天敌亚群落。生态优势度测定显示:芒果小爪螨和茶黄蓟马是害虫中优势种;主要天敌有腹管食螨瓢虫和园蛛科等,优势种是腹管食螨瓢虫;中性昆虫主要以双翅目的花翅摇蚊、啮虫目的凹翅单啮及膜翅目的中国小黑家蚁和红蚂蚁为主。【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芒果园生物资源及天敌保护与利用、芒果害虫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芒果 冠层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福建省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高温适应性中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不同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定位点除细胞壁外,细胞膜也呈现大量分布,而敏感种群处理12h时酶活性明显降低,只细胞壁上有零星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高温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
  • 简介:【背景】莲草直胸跳甲是空心莲子草专一性天敌,成功地大量繁殖是其大规模应用于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莲草直胸跳甲室内大量繁殖,明确其不同虫态对空心莲子草空间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调查了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取食与产卵、幼虫取食、老熟幼虫化蛹空间选择性,并分析了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幼虫化蛹空间选择、蛹羽化率和羽化成虫性别分化影响。【结果】雌雄成虫均嗜好栖息于空心莲子草幼嫩顶叶,位于顶叶雌、雄成虫数量分别占整株62.9%和63.3%;成虫偏好将卵产第2节叶片,比例高达41.2%;幼虫主要集中于上部3节叶片取食,占84.8%;老熟幼虫化蛹前茎秆蛀孔后钻入茎秆中化蛹,其不在第1节茎秆内化蛹,化蛹主要选择3~5节,其中第4节茎秆内化蛹量最高,达1.0头.节-1;老熟幼虫1~5节茎秆内化蛹量与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具有显著相关性(y=-19.209x2+16.66x+2.6737,R2=0.841);羽化成虫雌雄性比则与茎秆直径呈显著正相关(y=5.5704x-1.1718,R2=0.914)。【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均偏好在空心莲子草上部叶片取食,老熟幼虫化蛹则偏好中部较粗壮茎节,因此,培育茎秆较粗且老化程度较低空心莲子草是实现莲草直胸跳甲大量饲养重要途径。本研究可为优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莲草直胸跳甲条件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莲草直胸跳甲 空心莲子草 小生境选择 性别分化
  • 简介:【目的】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是2种危害严重入侵病害,新疆地区新源县和特克斯县为这2种病害发生区。研究目前种植油用型向日葵品种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抗性差异,可为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品种选育及其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广泛种植16种油用型向日葵种质资源为供试品种,试验地设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田间,于2015年5—9月调查样地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同时测定样地平均产量,最后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各品种抗性水平。【结果】不同向日葵品种同一供试条件下对白锈病和黑茎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新源县NX19012(西域朝阳)病情指数分别为7.83和25.62,而品种KWS204病情指数为21.04和39.50;部分品种不同供试地点表现出一致抗性水平,品种引S3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病情指数为9.41,特克斯县为9.38;另有部分品种不同地点存在不同抗性水平,如G10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9.16和11.78,而感染黑茎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和37.79。【结论】通过对白锈病和黑茎病病情指数、向日葵产量及当地气象数据综合研究,发现NX19012(西域朝阳)最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种植,品种S606、TO12244、NX01025(西部骆驼)也可作为多样化种植候选品种,而葵杂系列品种中新葵杂5号可作为今后品种选育试验材料。

  • 标签: 油用型 向日葵 白锈病 黑茎病 入侵病害 病情指数
  • 简介:【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方法山东省115个地区258个样点主要花卉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主要花卉发生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山东省18个地区花卉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1.39%~18.75%。【结论与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省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预防与控制工作。

  • 标签: 西花蓟马 蓟马调查 山东省 花卉 分布
  • 简介:转基因标识是表明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一种标识。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推进,国际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更加关注与重视。通过阐述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形成发展过程,研究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总结出成分关注标识、过程关注标识、自愿标识、强制性标识、定性标识、定量标识、全面标识、目录标识等不同标识类别的特点与利弊,并分析了国际上关于标识豁免及阴性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我国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 标签: 农业转基因产品 标识 管理 政策
  • 简介:【目的】椰子织蛾是近期人侵中国棕榈植物重要害虫,研究其天敌寄生蜂,能为椰子织蛾进一步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海南岛收集鉴定了椰子织蛾天敌寄生蜂,观察记录寄生蜂发育历期、雌雄性比、成虫寿命等基础生物学特性。【结果】经形态及分子鉴定,收集到椰子织蛾寄生蜂有幼虫期寄生蜂麦蛾柔茧蜂、蛹期寄生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温度(26±2)尤、湿度(75±10)%RH、以椰子织蛾为寄主条件下,麦蛾柔茧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分别为11.8、19.6和20.6d;每头寄主出蜂量分别为10.1、1.0和81.5头;雌蜂占比分别为26.6%、40.6%和89.8%;每种寄生蜂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结论】保护和利用椰子织蛾3种本地寄生蜂,将有助于椰子织蛾防控。

  • 标签: 椰子织蛾 麦蛾柔茧蜂 金刚钻大腿小蜂 周氏啮小蜂 生物学
  • 简介:【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扩散、建群情况和当地作物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豚草区扩散、定殖。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作物安全,可以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15℃、20℃、25℃、30℃及3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吡虫啉、丁硫克百威和氰戊菊酯烟蚜毒力温度效应。结果显示,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烟蚜毒力呈正温度效应,但随着温度上升,烟蚜吡虫啉敏感性变化比丁硫克百威大。吡虫啉毒力35℃时为15℃时7.12倍;而丁硫克百威为2.88倍。氰戊菊酯烟蚜毒力呈负温度效应,35℃时毒力约为15℃时1/5。鉴于这些药剂毒力受温度影响规律,建议气温较低时选用氰戊菊酯等负温度效应农药,气温较高时则选用吡虫啉等正温度效应农药,以充分发挥农药性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 标签: 烟蚜 温度效应 吡虫啉 丁硫克百威 氰戊菊酯
  • 简介:基于199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在这期间,生物入侵领域得到资助项目数和经费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资助项目从1999年3个增加到2010年69个,资助经费从1999年9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38万元。得到资助项目数不同学科分布不均匀,其中,植物保护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123个,生态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82个,这2个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占总项目数67.9%,得到资助经费占总经费66.3%。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22种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26种入侵动物和24种入侵植物,从中可以透视本领域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区域分布格局与我国入侵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生物入侵领域各项工作资助,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 标签: 生物入侵 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