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棕象甲是外来危险I生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l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1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棕象甲 幼虫 空间格局 序贯抽样 Iwao模型 Taylor幂法
  • 简介: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复杂化,实蝇害虫的传播扩散机率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成为影响果蔬等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检疫问题之一.因此,实蝇的准确识别与快速鉴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目前已经被用于实蝇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同时,根据BOLDSystems现有的数据,汇总了截至2014年10月22日实蝇DNA条形码的种类、已公布研究的记录数及涉及的实蝇种类.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实蝇鉴定的DNA条形码有COⅠ-5P、COⅠ-3P、COⅡ、COⅢ、CYTB、atp6、28S等7种;其中以COⅠ标记为主,已公布的记录数为4540,是其他5种DNA标记的113.5倍,COⅠ-5P标记研究的实蝇科种类有315种,COⅠ-3P标记的有116种;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果实蝇属、寡鬃实蝇属、腊实蝇属.本文对今后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实蝇种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实蝇 DNA条形码技术 PCR技术
  • 简介:采用mtDNACOI序列鉴定了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东经86°40′-88°55′,北纬43°15′-44°20′)和位于该城市以东195km的烟粉虱暴发危害区吐鲁番市(东经88°05′-89°54′,北纬41°20′-43°35′)的烟粉虱生物型。通过对两地2008-2010年采集的11个样本群体(样本量均超过30头,每个样本群体检测10头以上)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已经传入新疆。2010年,由乌鲁木齐市花卉市场采集到的一品种群HH-1与吐鲁番市温室采集到的辣椒种群LJ、番茄种群XHS、茄子种群QZ和烟草种群YC为Q型。另外,2010年采自花卉市场的一品种群HH-2、2009年前采自野外杂草和温室的锦葵种群JK-S、棉花种群ZH-O以及采自吐鲁番市棉田的种群TC1、TC2和TC3仍然属于B型。

  • 标签: Q型烟粉虱 MTDNA COI 新疆 生物入侵
  • 简介:应用乙醇浸提法采集受腹柄天牛不同程度危害的罗浮栲韧皮部和叶片,测定其中黄酮的含量,并分析黄酮含量的变化与腹柄天牛虫害为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害虫危害季节罗浮栲的韧皮部和叶部中黄酮含量随不同受害程度而不同。与未受害的相比,受轻、中度害的植株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在害虫休眠季节,罗浮栲黄酮的含量在不同受害程度及未受害植株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天牛取食为害是刺激罗浮栲产生黄酮应激反应的直接原因。

  • 标签: 罗浮栲 红腹柄天牛 黄酮
  • 简介:【背景】鱼藤酮和茶皂素均为典型的植物源药剂,而两者混配对棕榈害虫的防治效果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鱼藤酮和茶皂素以不同比例混配对槟榔脉穗螟的联合毒力。【结果】鱼藤酮和茶皂素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9.06和35.07mg·L-1。鱼藤酮和茶皂素以有效成分1∶1、5∶1、1∶2和1∶5混配后,对红脉穗螟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5混配处理组的共毒系数最高,达327.26;1∶2混配处理组次之,共毒系数为298.16。【结论与意义】鱼藤酮和茶皂素以合理比例混配,对红脉穗螟具有增效作用。

  • 标签: 鱼藤酮 茶皂素 红脉穗螟 增效作用
  • 简介:[背景]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mg·L-1和3.75~24.78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mg·L-1和11.41~25.25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 标签: 植物源杀虫剂 红脉穗螟 生物活性
  • 简介:实蝇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是世界果蔬产业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严重影响了发生地的果蔬生产和出口贸易活动。昆虫不育技术(SIT)是一种物种特异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在多种实蝇害虫的防治、阻截和根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昆虫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可对SIT进行改进,提高其防控效果并扩大应用的物种范围,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害虫遗传控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通过受四环素调控的tet—off基因表达系统来实现昆虫“不育”的基本原理和在果蝇及其他几种主要实蝇害虫中建立的不同类型的遗传控制体系,以及类似体系在其他农业昆虫中的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在橘小实蝇遗传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在害虫综合治理(IPM)尤其是实蝇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遗传控制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tet—off基因表达系统 致死品系
  • 简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无意引进的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的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28.2%和33.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51.7%和24.4%。1969~2008年,昆虫纲的入侵种每10年的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的2种和12.5%增加到1999~2008年的17种和77.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的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中,昆虫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的0增加到1999~2008年的81.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的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的原产地之一。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种 无意引进 首次发现 原产地 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