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高效、广谱农药,且具有低毒性和能被生物降解之特性,但其残留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有效地去除其残留成为摆在环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以生物修复为理论基础的农药残留降解菌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思路,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在国内外均成为环境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生物修复 拟除虫菊酯 微生物 生物降解
  • 简介:短链干涉RNA,即我们熟知的siRNA或RNAi,曾经为基础研究和目标验证带来了意外的收获。现在,它是否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 标签: RNAI 药物 市场 SIRNA 基础研究 临床实践
  • 简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联网的实现也变得触手可及。而联网的建设与发展必将面临安全因素的制约。本文概述了联网各层级的框架结构,并对各层安全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总结了各层面临的安全威胁及相关的安全技术。

  • 标签: 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技术 构架结构
  • 简介:随着医药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加强了对于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的建立和核查.药物管理作为医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改变药物管理现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医院的药物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医院的科学现代化建设.因此,本文浅析了药物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当前我国医院药房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文章最后具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我国医院药物管理的现状,推动我国药物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 标签: 基层医院 药物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 简介:目的:调查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方法:对2013年度儿科收治住院患儿782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抗生素698例,占89.26%,其中送检75例,占10.74%,送检中检出17例,占22.67%;联合用药632例,占90.54%,均为两联用药;头孢甲肟DUI=1.02;应用频率,头孢地嗪占48.38%,头孢甲肟占19.76%,阿奇霉素占15.0%,头孢米诺占11.75%用药更换73例,占10.46%,无效更换70例、药物过敏3例。结论: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率较高,多为预防性用药,检出率低,用药集中在四种药品之上,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预防性用药预见性、用药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侵袭性真菌感染,由于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针对侵袭性真菌自身生长繁殖的生物学过程,人们开发了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对其进行阻断、干扰,从而达到杀菌抑菌的目的。我们简要介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以及应对耐药的方法。

  • 标签: 侵袭性真菌 耐药机制 抗真菌药物 耳念珠菌
  • 简介:影响抗癫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先前存在的疾病、遗传易感性以及服用抗癫病药物的不同时期。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抗癫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对于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十分严重,而TRAIL作为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能够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TRAIL相关药物 抗肿瘤 临床研究 设计优化
  • 简介:活体成像技术由于其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创伤性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和病理学研究中,可以直观的观测药物分子、致病微生物、创伤组织恢复的微观过程.本文主要针对活体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技术作为定性及相对定量研究手段应用于纳米药物的研究过程,探讨该技术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 标签: 活体成像 纳米药物 应用进展
  • 简介:荧光光谱法是目前我国药物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我国各科研机构的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优势.荧光光谱法能够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分析药物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荧光光谱法的主要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光照下的不同反射颜色和强度为主,根据反射光分析物质的原理.本文主要对荧光光谱的传统分析方法、新型分析方法以及与其他方法之间的联用三个部分进行分析,总结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做发展展望.

  • 标签: 荧光光谱法 技术分析 未来展望
  • 简介:丝素蛋白生物材料具有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力学性能可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丝素蛋白应用在组织工程用药物释放支架材料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丝素蛋白 组织工程 药物释放 支架
  • 简介:大气颗粒(PM)是大气中各种具有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状物质的混合体。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和≤2.5μm的可吸入颗粒(PM10和PM2.5)由于吸附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机及细菌、病毒等有害成分,并能够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因此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大气中PM含量增加会显著提高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因此,揭示PM诱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对于制定相应防治策略、减低环境相关疾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和医学价值。我们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线索,对PM诱导细胞损伤反应中涉及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炎性反应等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大气颗粒物 氧化应激 内质网应激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分离度好的方法测定黄芪桂枝五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YMC-PackODS-A(250×4.6mm,5μ);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的进样量在0.120μg~1.20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为0.89%。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桂枝五颗粒的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分离度好。

  • 标签: 黄芪桂枝五物颗粒 芍药苷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通过介绍我院发生的两例药物临床试验出现的损害赔偿案例,分析药物临床试验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及赔付的主体,从而得出对医疗机构及研究者的启示,保障受试者的权益,降低临床试验的风险,希望对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考.

  • 标签: 临床试验 侵权责任 损害赔偿
  • 简介:萜类化合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中的萜类化合有2条合成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这2条途径中都存在一系列调控萜类化合生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酶。植物萜类化合不仅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被广泛用于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

  • 标签: 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 甲羟戊酸途径 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感染HBV的慢性患者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功丧失等病症。开发有效的抗HBV药物,对于其感染的治疗非常关键。HBV具有非常窄的宿主范围,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评价用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常用的模型动物有鸭、土拔鼠、黑猩猩及近年研究的转基因小鼠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乙肝病毒药物 动物模型
  • 简介:定量PCR是在PCR定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定量检测时常用编码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β-肌动蛋白、28S和18SrRNA等的持家基因作为内部参照,这些基因被认为在某些类型细胞中的表达是恒定的.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上述持家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不稳定,利用它们作为内标来定量并不准确.因此,在进行定量实验时应选择适当的2种或2种以上的内参基因,以减少检测标本间的差异.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 持家基因 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