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中国陆域航磁地质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性文章,对基于航磁数据的中国陆域地质构造编图最新成果和取得的新认识进行了论述。该项研究利用我国50多年的海量实测航空磁测数据,采用最新的数字化编图技术及先进实用的位场数据处理方法编制了1:5000000万和1:1000000万中国陆域航磁系列图件,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物性研究与航磁异常特征分析为基础,定性、定量与综合解释相结合,编制了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及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图件,并依据航磁数据对新划分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区域航磁异常 磁性基底 断裂 岩浆岩 构造单元
  • 简介:许多地震属性,比如地震的纵横波速度,泊松比,声波阻抗,都能用来区分不同的岩石类型,利用拉梅阻抗作为进一步的约束来代替声波阻抗能更好的降低结果的非唯一性。我们用这种方法构建了渤海湾地区一条剖面的岩石成分模型。我们简要介绍了区分岩石类型的地震参数,重点在于不同的参数组合对于分辨岩石类型的敏感性。为了与室温常压条件下测得的有代表性的岩石的地震波速度和密度进行对比,我们首先需要做温度和压力的校正。接着,我们需要用已知资料和实验测得的各种岩石样品做对比,来确定研究区的岩石类型。我们收集了渤中凹陷一条剖面的纵波速度资料。该剖面10km深范围内的属于同种岩石类型的不同岩石最终通过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密度、声波阻抗、以及拉梅阻抗综合约束。更多还原

  • 标签: 地震波速度 声波阻抗 拉梅阻抗 渤海湾
  • 简介:中国多年来在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促进了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在这21世纪之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对岩石圈物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这样的思维前提下对岩石圈物理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导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并明确指出当今在这一学科领域应该做些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出,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与岩石圈内壳、幔精细结构(2维和3维)的刻划;在地球内部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深部物质运移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乃是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根本机理所在。为此,在本世纪的上、中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学研究必为先导。本文最后对岩石圈物理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标签: 岩石圈物理学 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资源、能源和灾害 先导作用 深层动力过程
  • 简介:目前观测系统设计中接收道数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复杂地区采集的需求。本文在朱金平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法获得最优接收道数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实现,在固定道间距情况下,建立接收总能量与平均效率能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优接收道数,并利用一个复杂工区的地震数据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模型数据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实际处理结论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以为复杂地区观测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接收道数优化 模型正演
  • 简介:常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地下水平层状介质的假设,通常不能适应复杂构造情况。我们从控制照明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成像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需要一个由初步地震解释得到的速度模型。利用单程傅立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目标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标层延拓到地表的波场能量的分布,可以确定目标层成像所需要的炮点或者检波点的位置。利用SEG-EAGE盐丘模型数值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设计面向目标成像的特定地震采集系统。

  • 标签: 观测系统 控制照明 目标成像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高分辨率阵列侧向和方位电极系综合在一起的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3D-LS,该电极系具有径向、纵向和周向探测能力。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井眼尺寸、冲洗带电阻率、侵入深度、层厚及围岩电阻率对六种不同探测模式的影响,确定了电极系尺寸和探测特性。分析伪几何因子,低侵时电极系的探测深度最深可达1.5m,其值接近斯伦贝谢双侧向电极系深探测深度,而大于高分辨率方位侧向成像仪深探测深度,并且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可提供多条径向不同深度曲线,可更好地描述地层侵入剖面。无限厚地层条件下,方位电极可识别出厚度0.1m的异常体,利用方位侧向曲线半幅点对应异常体厚度判断,对异常体纵向分层能力可达0.5m。高阻背景下,异常体的电阻率越低,越靠近井眼,方位越大于15度,越易被方位电极探测。数值模拟结果为后续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低阻异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三维侧向测井 电极系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探测特性 低阻异常
  • 简介: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ND场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10000BC-2500BC期间,ND场以正值为主并持续了近7500a,在2500BC-1500AD期间强度转弱为以负值为主并持续至1500AD,自此快速增强为以正值为主。东亚地区ND场异常基本在截断阶数(n)为3时即形成,且该异常区已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圆形区域,这意味着前3阶的ND场占据了总ND场强度的大部分。ND场在核幔边界(CMB)处衰减较快,在地表处则趋于稳定。

  • 标签: 地磁场 非偶极子 CALS10K.1b IGRF11
  • 简介:大型、构造复杂的三维物理模型可用于模拟油气勘探。构造逼近实际地质状况的模拟具有制作技术难度大、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可用于采集宽方位、多方位和全方位的地震数据,从而进行多种三维处理、解释方法验证。本文针对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导致成像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复杂的地下构造,设计制作了目前世界上模拟施工面积最大、构造最复杂的KS(塔里木盆地克深勘探工区)物理模型。本文的模型技术的进步主要涉及3个方面:模型的设计方法、模型的浇铸流程和数据采集,首次给出了物理模型的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定量分析了物理模型的制作精度,绝对误差小于3mm,可以满足方法试验的需要。该模型基于三维形态测量技术建立了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可作为方法试验的基础数据。因此,该模型可作为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标准。

  • 标签: 复杂构造 地震物理模拟 模型制作 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