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1江西发展低碳工业的基础优势(1)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不断增强。以2009年GDP7589亿元为基数,增速只要维持在10%-13%,到2012年将突破1万亿元,从而进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行列。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工业 低碳 鄱阳湖 经济发展 俱乐部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 标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温 降水 历史事实 未来预估
  • 简介: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 低碳 专题调研 项目规划 江西省
  • 简介: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既有广泛共识与合作又有深层较量与博弈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低碳城市,对于推进鄱阳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江西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 低碳 城市 行为特征 气候变化
  • 简介:在介绍鄱阳流域背景和综合管理机构职能,以及相应地方法规的完善和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近20a来流域综合管理的内容与措施,并就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近20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鄱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江西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根据要求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部署,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流域管理要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以及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科学原则,把流域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和治穷有机结合,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环境、治理山水、建设美好江西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实践,为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 标签: 鄱阳湖 流域 综合管理 探索
  • 简介:利用鄱阳区4种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了鄱阳区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风能总储量及技术可开发量,评价了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出了风能开发最佳期及较佳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区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万kW。受狭管地形作用,该区域风向稳定.风能资源品质较优。为了给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科学的依据,应进一步加大时风能普查及详查工作的投入;为了进行精细化风能资源测量,摸清风电场的场址分布、资源储量及装机容量.应在鄱阳区尤其在浅滩设置更多风能资源测量点。

  • 标签: 鄱阳湖 风能资源 储量 分布 研究
  • 简介:生态农业是根据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态的优化模式,主要手段是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使物质在系统内得到多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以高效和无废物来组织和发展农业,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增加农民收入。

  • 标签: 生态农业发展 鄱阳湖区 低碳 强化 现代科学技术 循环再生
  • 简介:1地震与堰塞1.1地震堰塞的分类堰塞是一种自然的地貌现象,主要是在一定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由冰碛物、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火山喷发物及溢流物等形成横向堤坝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壅水形成的湖泊。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冰川堰塞、滑坡堰塞等。地震堰塞是由于地震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阻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

  • 标签: 堰塞湖 地震 气象保障 地貌条件 火山喷发物 滑坡体
  • 简介:环青海地区生态变化引起世人关注,本文从环青海生态、环境现状入手,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引起青海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

  • 标签: 生态环境 环青海湖地区 山脉 河流 土壤 气候
  • 简介:利用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法等评估方法,对溱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涵养水源和调蓄洪水、提供动植物栖息地、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科考旅游等6个效益最为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溱湿地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1.15×10^9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7.708×10^8元,间接使用价值为3.62×10^8元,非使用价值为0.18×10^8元。其中科考旅游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为40.84%,调节气候价值次之,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仅占1.45%。对溱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的探讨,可正确认识该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以确保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评估 溱湖
  • 简介:基于洞庭生态经济区2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组合成100项热量特征指标,利用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该区域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并采用贡献率探讨了最高、最低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洞庭生态经济区不同气温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同,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空间分布形态一致,均呈西低东高分布;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升温的不均匀性,气候变暖以最低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最高气温在春季起到升温加速作用,导致洞庭湖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较其他季节大。气候变暖带动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升温的不均匀性直接关联到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日平均温度初、终日期的变化及积温突变时间的变化,5℃、15℃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0℃、≥5℃、≥1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低气温相近,≥15℃、≥2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高气温相近。

  • 标签: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农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 简介:前言地处甘肃上游的青海省,是我省天气预报,特别是河东降水预报应重点考虑的关键地区。在实际预报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即青海附近出现一片降水区,有时这片雨区很大且降水强度也很大,但东移到我省后雨区迅速减弱甚至消失;有时这片雨区并不很强,却在东移过程中强烈发展,造成我省河东的强降水天气。这样的个例在日常预报

  • 标签: 降水预报 强降水天气 低涡 实际预报 涡度 热带高压
  • 简介:杭州是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西湖是杭州风景旅游的核心景区,西湖游船是杭州旅游的重要项目,西湖游船也是游客进入西湖中心景区的唯一通道.为了进一步做好西湖游船的气象服务工作,我们在制作杭州西湖游指数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游指数进行定量判别、分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游湖指数 模糊 综合评判 指数预报 杭州西湖
  • 简介:本文以青海省刚察、海晏、共和、天峻4个站代表青海地区,利用1981-2014年的气温、地温及冻土资料,对青海地区气温、地温及冻土变化进行分析,得出:青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称逐渐升温的态势,这同全球的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升温的态势,青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55℃/10a,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青海地区的地温变化同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也称逐渐升温的态势;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地温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与极端最低气温有着反相关。

  • 标签: 青海湖地区 地温 冻土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