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的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hPa高空天气图和每日8次的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的标记成虫的放飞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并随其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飞行,其迁飞方向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与降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与草地螟迁飞和降落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的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的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草地螟 迁飞和降落 东北冷涡 预警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永昌3个气象站1960~2010年冬季0、5、10、15、20cm地温和1961~2011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和春季沙尘天气日数的时空特征,进而探讨了春季沙尘天气与冬季浅层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有明显地域差异,其中高海拔的永昌最低,低海拔的民勤次之,而海拔介于民勤和永昌之间的凉州最高;春季沙尘天气日数自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逐渐减少,即民勤最多、凉州区次之、永昌最少;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天气日数与浅层地温在空间上呈一定的负相关,二者的年变化趋势明显相反,即冬季浅层地温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春季沙尘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都存在6~7a和9~10a的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沙尘日数与冬季浅层地温呈负相关,其中与0cm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

  • 标签: 0~20 CM 地温 沙尘日数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基于1961—2012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云南地区124个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夏季南亚高压与云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夏季滇西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滇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面积呈较显著的负相关;6月滇西北和滇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滇西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滇中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7月滇西南、滇西北的西南部和滇西的北部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滇西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滇中和滇东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8月滇西南、滇中、滇南和滇东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

  • 标签: 南亚高压 降水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节气空气质量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节气空气质量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节气API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的空气质量。

  • 标签: 空气污染指数 二十四节气 气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