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3年12月至2010年3月镇江市水泥路面、柏油路面两种下垫面的地面气温数据,分析镇江市道结冰的气候特征,结合降水性质、是否有积雪、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定义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并对其分级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镇江市道结冰月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冬季,11月和3月出现次数较少,其变化趋势与镇江11月至翌年3月常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在考虑当日或者前一日出现降雪或者有积雪的情况下,水泥、柏油两种下垫面的地温≤0℃并持续16h以上将会出现对交通有严重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如果出现了道路结冰,当日其他时次也会出现严重的道路结冰,对交通的影响将比仅夜间出现更大。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对连续的道路结冰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空报率比较高。

  • 标签: 道路结冰指数 分级预报 气象因子
  • 简介: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的,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hPa有〉30m·S-1的西南急流,700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的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hPa,700hPa至400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hPa。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的位置。

  • 标签: 暴雪 螺旋度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4)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填埋场,分别就城市垃圾组分、可降解有机碳、CH4修正因子、CH4氧化系数、填埋场CH4收集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7年填埋场CH4排放量为118.61万t,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填埋场排放量(220万t)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统计数据的差异,例如填埋场个数及垃圾填埋量.中国绝大部分填埋场CH4年排放量在700t以下,超过1000t的有279个,超过1万t的仅10个.江苏省的CH4排放量最高,达到9.87万t;西藏的排放量最小,仅为0.21万t.东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整体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排放水平较低.

  • 标签: 垃圾填埋 CH4排放 点排放源
  • 简介:用石家庄站和同纬度城镇站(深州、晋州)1957—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闷热日数、闷热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和两站间的差异,以及14时气温、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957—2010年,石家庄的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城镇站则表现出多-少-多的双峰型演变。石家庄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的变化一致,闷热程度增强,气温起主要作用;深州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和湿度变化有关,且湿度起主要作用。受城市化的影响,石家庄的热岛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强于深州,干岛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加强。石家庄闷热天气主要由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引起,城市干岛效应引起的湿度下降抵消了一部分闷热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闷热指数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化
  • 简介:基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已有研究,探讨清单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清单范围4个关键问题.根据中国垂直行政管理特点,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应该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保持一致;同时,中国与国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要具有可比性;根据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建立涵盖城市、中心城区、镇3种类型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流程等的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按照行政管辖区进行界定,既利于地方政府切实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整体状况,又有助于对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清单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有利于突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并且实现国际城市之间可比.

  • 标签: 城市 温室气体清单 清单定位 清单框架 清单边界 清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