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850hPa逐日温度进行旬平均后,其旬际差值△t与地面旬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因此提出一个利用ECMWF850hPa逐日温度预报值来制作中期旬平均温度的客观预报方法。经业务使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中期客观预报方法 旬平均温度
  • 简介:本文在分析梅汛期江淮地区的区域性暴雨个例基础上,确定区域性暴雨天气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ECMWF,T42产品等国内外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对其进行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释用,建立下江淮梅汛期暴雨中期客观预报系统(简称ZMSR系统)。系统在IBM-AT机上研制,运行,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和客观化。系统运行后可得出48—72小时内有无区域性暴雨的客观预报。1资料及代表站的选取本文取南京、南通、苏州、芜湖、安庆、屯溪、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11个测站为代表站。规定日雨量≥30mm为一暴雨日,选得1989—1991年梅汛期共95个样本,其中有区域性暴雨(要求有3个站点以上出现暴雨)共21个样本,占总样本数的22%。

  • 标签: 梅汛期暴雨 客观预报 区域性暴雨 江淮地区 浙江省气象台 环流特征
  • 简介:目前,国内使用的相似方法,一般多考虑台风的季节、位置、移向、移速和天气型相似,但从天气型的划分,天气系统位置的确定到实时预报,一般都采用人工读数、人机对话等形式,没能做到完全客观自动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制了一个适用于辽宁北上台风路径的完全客观自动化的相似预报

  • 标签: 台风路径 移速 天气型 台风中心 人工读数 环流形势
  • 简介:利用相似预报的原理制作了甘南高原冰雹短时预报工具,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建立历史个例资料库,寻找相似个例并根据条件判断是否有冰雹,查看历史天气图并与当天实况进行对比,进行人工判断,增加新的冰雹个例4部分完成的。经检验,该方法在甘南州冰雹短时预报中使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短时预报方法。

  • 标签: 冰雹 短时预报 相似
  • 简介:一、前言随着数值预报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给要素预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在同属于一个天气尺度系统下的某地区用纯MOS预报欲分离出某一个点(县)的预报是较为困难的。统计分析表明,湖州站降水与各县站降水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8。因此,作为分县预报要达到较理想的目的,就必须足够地考虑单站要素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标签: 客观预报 天气尺度系统 数值预报 格点资料 相关系数 大气环流背景
  • 简介:从省、市级气象台的长期天气业务预报和指导预报的需要出发,我们在IBM-AT微机上开发研制了一个浙江省长期天气客观预报业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实现了长期天气预报客观定量化,业务流程自动化与半自动化,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化,程序软件系列化,模块化及输出汉字化与图象、图表化。系统于1987年11月开始投入业务预报与指导预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 标签: 程序软件 业务预报 客观预报 管理系统化 长期天气预报 子库
  • 简介:金华台711雷达使用时间较长、机器元件老化、机械磨损厉害等原因造成机器故障率相对较高。现将1986—1989年出现的故障现象和故障点及简单排除过程汇集如下供参考。

  • 标签: 元件老化 故障点 机械磨损 故障率 扫描线 平显
  • 简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总结出福建前汛期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台风和热带云团三类,并分别建立其大暴雨概念模型。同时还对北京T106产品中诸多物理量场与历史个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的热、动力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建立天气分型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经历史资料回代和试运行表明,该方法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大暴雨 概念模型 天气型自动识别
  • 简介:利用2003~2005年闽北冰雹出现站数与实况物理量求相关,得到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与降雹相关密切的物理量因子。然后利用T213数值预报物理量产品与福建省多年预报经验总结的实况物理量产品相结合,运用指标叠加法来建立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冰雹客观预报系统,该系统在2008~2010年近3年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物理量 冰雹 客观预报
  • 简介:《辽宁气象》创办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办得很有特色,不仅栏目较多、信息及时、图文并茂,而且紧密结合本省情况,其中理

  • 标签: 创办时间 学术论文 研究报告
  • 简介:本文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对青海省河南县气象站预报降水要素备选因子进行了普查和相关分析,得出了含有尽可能多预报信息的降水预报方程。经比较,比一般逐步回归方法得出的回归方程的预报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由计算结果得出,把文献物理量场的应用方法推广为单站要素的应用是可行的;且此方法有利于县站预报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单站资料。

  • 标签: 单站要素 客观定量预报
  • 简介:温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系统,对东亚区域气旋活动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东亚地区天气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本文回顾了东亚气旋的识别方法、变化规律及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进展如下:(1)1990年代以后,自动识别方法逐步替代了人工识别,各类算法对天气尺度气旋表达较好,但对多中心结构的温带气旋以及中小尺度气旋的识别和追踪能力还有待提高;(2)东亚气旋的尺度、性质、路径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气旋活动过程中的性质转变以及多尺度相互作用等方面近年来受到明显重视;(3)东亚气旋活动与区域气候异常以及伴随的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密切联系,气旋区的识别和追踪有助于定量研究气旋演变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局地联系。

  • 标签: 温带气旋 自动识别 灾害性天气
  • 简介:采用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60个气象站逐日资料,基于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年均实际蒸散发为420.8mm,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4.9mm/10a,呈“减-增-减-增”年代际波动变化.季节上,春、冬两季实际蒸散发增加趋势较明显,夏、秋两季则呈现与年实际蒸散发类似的年代际波动.春、夏、秋三季和年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高值主要出现在流域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冬季绝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蒸散发呈现微弱上升趋势.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显著,日照时数和风速大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是各气象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总体上看,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是由平均气温,特别是最低气温的增加引起,特别在春、冬季体现得较为明显.夏、秋季节,影响实际蒸散发的要素包括气温日较差、实际水汽压、平均风速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但夏、秋季节这些要素的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导致夏、秋实际蒸散发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 标签: 实际蒸散发 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 松花江流域 影响要素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才问题越来越重要.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于经济的强弱,经济强弱体现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体现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门,谁掌握了人才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 标签: WTO 欠发达地区 气象部门 人力资源 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