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制冷(热)时室温定高(低)1oC,可省电10%以上,而人体几乎觉察不到温度的细微差别.定期清扫过滤网,灰尘会堵塞滤清器网眼,降低冷()气效果,应半月左右清扫一次.尽量少开门窗,选用材质较厚且透光的窗帘可减少室内热量交换能省电.遮挡出风口,会降低冷()气效果,浪费电.调节出风口风叶,选择适宜的出风角度,制冷时出风口向上,制热时向下,可提高温度效率.开机时设置高风,以最快达到控温目的,达到温度适宜时,改中、低风,减少能耗降低噪音.

  • 标签: 家用空调 合理使用 使用寿命 延长 温度效率 出风口
  • 简介:西安5—8月大降水(全区中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水大于或等于1站或大于或等于20mm降水大于或等于2站)大约有43%的个例有关中切变参与。本文就切变对西安地区大降水的贡献做了初步分析,并通过个例对比分析指出:天气系统对降水的影响不是唯一的。测站上空的背景形势,大气层结,能量分布以及和地形密切相关的垂直运动状态等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 标签: 暖切变 大降水
  • 简介:植物和土壤是CO2的源还是库,对推断当前大气中CO2的增高和下个世纪温室增潜力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根据过去推断未来,Adams等人提出,冰河末期地球生物圈中所含的碳比现在明显地少.这是基于对冰河末期地面植被分布极值与现在植被分布图比较的分析所得出的最佳估计.碳的贮存量的增加是由于冰河期的冰覆盖地区森林

  • 标签: 植被分布 最佳估计 地球生物圈 冰河期 覆盖地区 未来气候
  • 简介:计算机机房空调系统的探讨魏建华(省气象局通信台兰州730020)1兰州区域气象中心计算机机房空气调节的计算和技术分析计算机机房的空气调节系统,只有按严格的技术要求装置,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效益。机房空调送出的凉风使室内物...

  • 标签: 计算机机房 空调系统 空气调节系统 区域气象中心 窗式空调机 制冷负荷
  • 简介:《大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期(公元800—1300年)的气候影响。在

  • 标签: 中世纪暖期 中国人民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干旱 中文译本 气候影响
  • 简介:美国科学家对北极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北极最近30多年的化,很大程度上与大气中的气溶胶有关。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北极 美国科学家
  • 简介:利用新疆地区89个台站1961~2005年昼、夜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目的是认识这个地区在年降水增加背景下昼夜间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05年,多年平均的降水量为夜大于昼,且昼、夜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夜降水量增长趋势大于昼降水量,昼、夜年降水量增长趋势分别占年总降水增长趋势的49%、51%,这种变化在南、北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昼、夜降水量都存在由少到多的显著突变,但两者发生突变时间不同,昼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6年,而夜降水量的突变点却发生在1991年。(2)昼降水日数小于夜降水日数,且昼、夜降水日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昼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大于夜降水日数。昼、夜降水强度都呈显著增大趋势,夜降水强度及其增长趋势均大于昼降水强度。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日数的增多,降水强度对降水量影响较小。(3)昼、夜毛毛雨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昼毛毛雨日数及其减少趋势均大于夜毛毛雨日数。而强降水的日数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昼、夜强降水量和各自的总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强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引起这些昼、夜间降水变化特征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疆地区 昼夜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 简介:系统在Windows98/2000环境下使用VB6.0开发.程序力求简单快捷、易于操作,注重可靠性及安全性,在防雷工程设计中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使用该平台,不仅节省了防雷工程设计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是推动防雷设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建筑物防雷 防雷工程 防雷设计 工程设计 平台 设计人员
  • 简介:根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文章从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要点、评价报告制作的文本格式、评价的结论及技术要点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全过程,明确了建筑物防雷设计的项目,总结和归纳了各项目在GB50057-2010中的依据和规定.

  • 标签: 建筑物 防雷 设计评价
  • 简介:中央空调是适应气候变化,调节环境温度,提供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关键设备。结合约克空调的使用情况,总结分析了中央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标签: 约克中央空调 制冷故障 排除方法
  • 简介:近年来,我省大多数台站在测报业务中使用电脑,配备电脑的同时也配备了空调机。空调机是一大冷源,同其他热源一样,对气压观测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明确规定,气压表切勿安装在热源附近。因为气压表中水银的热容量比附温表球部热容量大很多,两者对温度变化的感应不同,附温表比气压表快得多。这样附温表的读数就不能准确反应气压表对温度的变化。根据浙气技9001的说明,当温度变化每小时1℃,会导致±0.02~0.03hPa的误差。而使用空调能使温度10分钟降低1℃,每小时可降低3℃~4℃,所以使用空调将会产生一定误差,并使附温读数失去原有的意义。

  • 标签: 气压观测 值班室 气压表 空调温度 温度变化 地面气象
  • 简介:通过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比较验证发现,GLDAS同化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两者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为研究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利用1948~2010年的GLDAS数据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季土壤湿度的周期信号和长期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48~2010年华北地区季4个不同深度层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存在3a、5~7a和15a周期信号,其中以5~7a周期最为显著;长期变化均呈现减小趋势,且中间2层土壤湿度的减小比表层和最深层更为迅速。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且中间2层的相关性大于表层和最深层。

  • 标签: 土壤湿度 华北 暖季 GLDAS
  • 简介:一次罕见的切暴雹天气分析周丽峰,马廷标(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994年6月28日晚,延安地区南部和渭北之间,出现了一场局地性的暴雨、冰雹、大风天气(简称暴雹),暴雹中心在黄龙、澄城一带。黄龙县6h降水量在90mm以上,最大一小时达32....

  • 标签: 天气分析 低空急流 地面流场 副热带高压 雷达回波 环流形势
  • 简介:选取一组气象要素为数据源,分别利用Excel2007和SPSS17.0进行径分析计算和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xcel2007径分析实现步骤较为复杂,SPSS17.0实现径分析简单快捷,且可直接得到最优回归方程和直接通径系数。两者在作统计分析前都要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分析结果要进行显著性检验,直至回归方程中各变量检验均为显著水平为止,最优的路径选择由决策系数决定。

  • 标签: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EXCEL2007 SPSS17.0
  • 简介:担任省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的主要字幕设备是由Y&STM软件开发室开发的“佳视YS-9000电视图文特技动画创作系统”的气象版字幕机。该系统硬件成本较高,后经省局新达公司改装成性能价格比较高的简化版配置地区局站。1系统的软、硬配置及其需求字幕机与一...

  • 标签: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字幕机 图像文件 软件系统 播出控制 分量信号
  • 简介:本文对5次切大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我省切大暴雨的概念模式,并指出我省暴雨中心位于低空急流头部偏右侧、低层辐合区和高层200hPa辐散区的叠加部位。同时,对稳定度等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

  • 标签: 大暴雨过程 低层辐合 低空急流 暴雨中心 暴雨日 合成分析
  • 简介: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的要求,通过分析防雷设计图纸审核要点,进一步提高审核质量,从源头把好防雷工程质量关。

  • 标签: 防雷类别 防雷区 等电位 接地
  • 简介:针对近两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两次切初雷进行研究,总结预报经验,探讨预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两次切初雷中,500hPa高度层均有浅槽存在,且500hPa高度层的正涡度区到达本场附近的时间与雷雨发生时间一致,同时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抬升;2)从雷达图像来看,两次雷雨发生时,本场附近均存在明显的速度辐合,雷雨回波为局地生成;3)相当黑体温度(BlackBodyTemperature,TBB)越低,对流越旺盛,所以TBB等值线图可以用来推断对流的发展趋势;4)在雷雨发生时段,基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的雷暴云指数值介于0-0.5之间,雷暴云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准确表征雷雨发生的时间。

  • 标签: 暖切初雷 相当黑体温度 雷暴云指数 双偏振雷达 风云2号气象卫星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2010—2016年5—9月(季)21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法,采用逐时降水量及其频次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该区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季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一般规律不同。该区逐时降水量及其强度日变化山区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18:00和22:00(北京时,下同),其他区域及全地区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00—19:00。一般性降水量及其频次、逐时降水频次山麓丘陵区呈双峰型,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强降水量主要发生在午后至旁晚。该区降水主要以短历时为主,持续1h的次数最多,持续2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持续1~3h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84.1%,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在月分布上,8、9月与季差异较大。该区季降水主要是昼雨,且以短历时降水为主,与伊犁河谷和南疆不同。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暖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 简介: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季(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 标签: 蒸发皿蒸发 低云量 平均风速 日较差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