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法国动力学气象实验室开发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考察了海陆地形高度对阻塞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式中地形高度的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阻塞事件的发生位置,使气候态的阻塞发生区域产生调整。可以看出海陆地形在阻塞形成中起固定阻塞位置的作用,也可以加强阻塞的强度,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

  • 标签: 阻塞 地形强迫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的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合成分析的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500hPa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冬季1月10日至2月2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的增多,而不利于贵州北部的连阴降水发生;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些地区连阴降水的发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的偏多。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这段时间7省1市冬季的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地区异于常年的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的异常配置有关。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连阴降水 阻塞高压 PV-θ阻塞高压指数
  • 简介:根据2002—2007年北京朝阳医院逐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入院患者例次和北京朝阳气象站同期逐月地面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气候因素、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人类免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因子有密切的相关性,当平均温度大于等于19.5℃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温度小于19.5℃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相对湿度大于等于53%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相对湿度小于53%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气压大于等于1009hPa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有升高的趋势;当平均气压小于1009hPa时,有下降的趋势。当平均风速大于等于3.0m/s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风速小于3.0m/s时,发病例数较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高发期相对于风速极大值滞后15d。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存在着明显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从月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最高例数出现在4月,最低例数出现在7月;从年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例数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根据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预测预防,以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可为该病的气象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气候变化 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h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 标签: 乌拉尔山阻塞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季节内演变
  • 简介:通过对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1987~1996年北京地区各类疾病死亡资料的详尽分析,结合同期的天气、气候资料,研究发现:(1)心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地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随人日年龄段增长显著增加,且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死亡率,70~74岁年龄段为死亡高峰;(2)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明显年际变化,其年际变化与同期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3)心血管疾病的诱发与冷锋、寒潮前等低值天气系统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低值系统
  • 简介:为预防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利用西安市2010-2013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SPSS17.0对气象因子与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按月建立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预报模型,并建立脑血管病气象危险指数等级,应用2014年资料检验预报模型及等级预报.结果表明:西安市不同月份与脑血管病死亡人数有显著相关的气象因素不同;按月建立的脑血管病预报模型准确率在78b以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达90%,预报模型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效果较好.

  • 标签: 脑血管病 气象危险指数 多元逐步回归 预报模型
  • 简介:对昆明市气象资料及近年来市内两家大型医院脑血管病住院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特有的气象条件变化使得脑血管疾病季节性发病率不同于内地其他地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四季均有多发月份,这可能与气候温和地区人们对极端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有关.

  • 标签: 脑血管病 气象条件 昆明地区 气候温和地区
  • 简介:经10年对照分析,提出了武汉地区气象因素对急性脑血管病影响规律性和预测急性脑血管的4项危险因素,即:(1)相对湿度大于74%;(2)气压在1017.5hPa左右;(3)低温的冬季;(4)每年1、5、10月3个月(特别是1月份)为高发月,并通过1991~1995年5年的病例加以验证,可信性达80%~90%。

  • 标签: 气象因素 急性脑血管病
  • 简介: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气象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且从不同的天气形势和天气过程着手,总结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机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气象因子对其发生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冷锋、暖锋、台风以及焚风天气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在温、压、风、湿骤变时,心脑血管发病率最高。

  • 标签: 气象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的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是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的主要环流系统,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的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

  • 标签: 透雨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 贝加尔湖 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