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以抚顺清原地区南口前镇浑河支流(包括海阳河和康家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周围雨量站的降水资料、SRTM3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利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地区特大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oodArea淹没模型模拟的清原地区暴雨洪涝过程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8月16日17时,最大小时降水量达61.7mm;17日01时后,降水过程结束。随着降水量积累,南口前镇浑河支流流域的水位逐渐上涨,流域内海阳村与南口前村水位上涨迅速,16日23时隐患点淹没深度出现最大峰值,其中,南口前村淹没深度达4.12m,海阳村淹没深度达2.32m;至17日01时,隐患点淹没深度逐渐降低,洪水继续向下游集中,下游水深持续增加,最后流入浑河,结束暴雨洪涝过程。通过分析隐患点的逐时淹没深度与流域面雨量的相关关系,推算清原地区暴雨洪水过程山洪灾害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其中,南三家村与康家堡村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而南口前村与海阳村4个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分别为33.2、43.2、53.2mm和63.2mm及41.3、57.6、73.8mm和90.0mm。

  • 标签: 洪水灾害 淹没模型 临界雨量
  • 简介:基于1951—1998年的铁路重大洪水资料,对中国铁路洪水频次、致灾程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1998年,中国铁路年均发生3.1起重大洪水,重大洪水造成全国铁路年均行车中断63d,其中1954、1960、1981、1991和1996年是铁路洪水严重的年份。铁路洪水主要发生在5—8月,其中7月发生次数最多,但行车中断天数在8月最多。从铁路洪水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地区,发生洪水次数最多的线路是兰新线,其次是京广线和陇海线,致灾程度最严重是淮南线。对中国不同区域铁路洪水的致灾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铁路 强降雨 洪水灾害
  • 简介:1概况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13日,安徽省气象台郝莹赴日本参加了由日本国际协力组织(JICA:Japa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gency)全额资助的“洪水防灾”硕士课程学习。该课程是中国科技部和JICA的合作项目,硕士学位由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及日本国土交通省下属的土木研究所联合授予。

  • 标签: 课程学习 日本 防灾 洪水 硕士学位 JAPAN
  • 简介:1998年夏,我国长江中游和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对这场历史性的洪灾的不断监测和评估中,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共接收、处理和分析了38景卫星的雷达影像和所能接收到的全部气象卫星资料,出动航空遥感飞机20余架次利用航空合成孔经雷达对紧急的水情进行了监测和淹没面积的估算。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监测先后对武汉地区7月下旬由大暴雨造成的内涝,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3省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以及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地区的洪水洪水淹没面积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比较客观和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1998年对洪水监测的遥感实践证实了遥感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在目前条件下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了提高遥感技术的监测能力,我们也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特别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洪水预报和预警的研究,使之在防灾和减灾中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 标签: 洪水 遥感监测 雷达卫星 预报和预警
  • 简介: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洪水 GEV分布 内陆河
  • 简介: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 标签: 地震 洪水 地壳携热水汽 研究
  • 简介: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大,危害面积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10种主要自然灾害”中有5种是气象灾害,其余部分多数与气象关系密切。因此,了解气象灾害特点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对加快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气象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 发生范围 危害面积 预报服务 预测预报
  • 简介:2011年,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发展,编写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在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数值模式研发、灾害天气结构和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积极推进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加强实验室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平台和青藏高原、暴雨观测外场试验基地建设,雷达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灾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中国气象局 遥感监测 数值模式
  • 简介:1.1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完成了“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项目的云降水外场试验观测,形成了数据集。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首次利用云雷达、微降水雷达和水汽云探测激光雷达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坡实现了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初步形成了多种遥感手段反演云边界、云水/云冰/雨水/雪水的垂直廓线的反演方法,验证了国产新型探测设备在高原工作的能力,为高原水分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也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做好云降水观测的准备。(崔哲虎)

  • 标签: 灾害天气 青藏高原 试验观测 水分循环 科学试验 激光雷达
  • 简介:1灾害天气监测1.1华南云降水微物理结构观测和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体制雷达的数据融合方法在2017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实现了外场试验数据的远程监控.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与C波段连续波雷达不同波长和不同探测体制的雷达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的一致性.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华南暴雨 KA波段 结构观测 探测体制
  • 简介:1.1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和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初步结果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该雷达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垂直扫描,水平扫描采用机械扫描,能够发射20°的宽波束,并同时接收14层探测数据。XPAR采用3种观测模式进行观测:警戒模式(GM)、快速扫描模式(QM)和精细观测模式(FM)。3个模式的天线方向见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相控阵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程观测 对流过程
  • 简介:1.1雨滴谱数据在双线偏振雷达雨滴谱反演及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广东鹤山(2014年5月1日至6月15日)参加华南前汛期暴雨外场观测试验,获得大量的暴雨、大暴雨野外观测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利用雨滴谱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滴谱结构,重新拟合偏振参量进行降水估测,提高了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精度;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西藏那曲(7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的第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野外观测试验数据,研究了高原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胡志群)

  • 标签: 灾害天气 双线偏振雷达 华南前汛期 观测试验 汛期暴雨 降水估测
  • 简介:在2016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分析了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提出了3种数据的融合方法,形成了数据融合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改进了华南夏季云降水的统计特征,包括云底和云底高度日变化、不同高度云发生频次变化、不同高度云和降水分类的回波强度概率分布等(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激光云高仪 华南暴雨 双线偏振雷达 KA波段
  • 简介:讨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重点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将人类认识气象灾害的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气象灾害的启蒙认识阶段、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阶段、气象灾害的减灾工程阶段和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阶段。同时,引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不同理念。以现在时刻为划分点,将过去已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风险。最后建立了基于SWOT的远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气象工程手段的观点。

  • 标签: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风险 灾害防御 风险管理
  • 简介:以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SIMIP2b协议中提供的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MIROC5这4种全球气候模式,通过4种模式的输出数据耦合VIC模型,分析4种模式在历史时期(1961-2005年)对洪峰洪量极值(年最大洪峰流量、3d最大洪量)、极端洪水的模拟能力,比较RCR2.6和RCP6.0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2021-2050年)年均径流量较基准期(1971-2000年)的变化情况,并结合P-III型分布曲线预估了澜沧江流域在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极端洪水的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该流域能够较好地模拟极端洪水;HadGEM2-ES和MIROC5两种气候模式的输出数据在澜沧江流域有较好的径流模拟适用性;在RCP2.6情景下,澜沧江流域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会有略微的增加,而在RCP6.0情景下,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有较大可能增加;澜沧江流域未来时期极端洪水较基准期,在RCP2.6情景下无明显变化,而在RCP6.0情景下,洪峰、洪量增加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洪水频率和强度也较大可能增加。

  • 标签: 气候模式 VIC模型 极端洪水 澜沧江流域
  • 简介:陕北暴雨灾害防御途径初探陈新园,孙志学(陕西省气候资料室西安·710015)陕北土壤以沙壤和中壤上为主,虽土壤中腐植质含量较少,但耕性好,吸水力和保水力较强。其最大特点是土壤孔隙度大,大部分地区lin土层内平均在46%~52%之间(占土壤体积)。容蓄...

  • 标签: 暴雨灾害 降水量 陕北 枯枝落叶 最小持水量 土壤含水量
  • 简介:本文从陕西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植树种草,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条件;灌区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和旱地推行以保水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等减轻干旱灾害的对策。

  • 标签: 减灾 干旱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