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CIMISS数据服务能力,研究CIMISS系统数据处理和服务流程,梳理分析了CIMISS数据处理入库积压原因,针对可能出现因软、硬件异常导致CIMISS数据服务性能大幅下降的情况,根据系统结构特点和数据服务需求,设计了CIMISS降级备份系统。通过运行测试发现,该降级备份系统可稳定提供气象业务所需的基本气象资料,能有效应对CIMISS数据服务终止等极端事件,同时显著提高CIMISS中本地化数据的入库处理效率。

  • 标签: CIMISS 降级备份系统 入库效率 系统设计
  • 简介:1概况2018年3月262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技术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及部分私营气象服务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

  • 标签: 委员会 技术 系统 WMO 世界气象组织 服务机构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高时空密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等实况资料,对2017年8月7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飑线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常规观测站资料时空分辨率低,数值预报难以准确描述中小尺度系统,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很难在短时预报中给出飑线的发生发展预报;(2)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CAPE值对于飑线发生潜势的指示性是非常有限的;(3)目前业务中,对飑线的预报只能通过大尺度环流背景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短时临近雷达监测来实现;(4)高空槽前和东北冷涡后部的西北和偏北气流汇合南下,以及低空切变线带来的偏南气流北送,是这次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

  • 标签: 飑线 东北冷涡 切变线 基本反射率
  • 简介:1概况2018年9月18—2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任务组(TT-GISC)会议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摩洛哥、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英国、美国等GISC代表以及WMO秘书处官员共23人与会。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李湘和王鹏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全球信息系统 世界气象组织 会议总结 气象信息中心 沙特阿拉伯 澳大利亚
  • 简介: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的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的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对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的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的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的持续性东南风使950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上层(975~800hPa)的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的结构有利于雾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雾—霾天气 BJ-RUC v2.0预报系统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MCS及内部2条β中尺度雨带的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中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是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的中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的高湿区和高能区中,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以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的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 标签: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可降水量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mm·h~(-1),可降水量经历5~6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可降水量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可降水量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量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可降水量再次增长。

  • 标签: 典型强降雨 大气可降水量 演变特征 对比分析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 简介:1概况根据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ESRL)首席科学家ZoltanToth教授的邀请,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毅博士于2017年8月10日至2018年8月10日赴ESRL实验室访问工作.

  • 标签: 地球系统 实验室 工作总结 NOAA 美国 国家气象中心
  • 简介: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代码维护跨计划专家组(IPET—CM)第2次会议在德国奥芬巴赫德国气象局(DWD)总部召开,专家组成员、水文气象设备行业(HEMI)代表、WM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海洋气象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代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欧洲国家气象合作组织(EU—METNET)、DWD、法国气象局(Met—France)、日本气象厅(JMA).

  • 标签: 技术委员会 专家组 WMO 会议总结 维护 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