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21世纪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50年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明显增加;流域平均的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在5—10月间均呈增加趋势,12月至次年2月呈减少趋势;年最大1d和7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年前枯水期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期用水压力,而2050年之后丰水期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的增加将给珠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在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性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 标签: 珠江流域 HBV-D水文模型 洪水 枯水 预估
  • 简介:采用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紧水滩流域1951年至2000年5~7月总降水量资料,对梅汛期旱涝与前期500hPa大气环流和四大副高(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全北半球)的长期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和太阳活动的背景下,四江流旱涝的前期环流和副高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

  • 标签: 旱涝 前期环流特征 分析
  • 简介:以清浩发展机制(CDM)广西珠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对项目及其5种造林模式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1CER)成本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项目期初到期末,整个项目及5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tCER成本均逐渐降低,其中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降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3,34¥/tCO2;1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在第一承诺期末均降至最小值,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增加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05.27¥/tCO2;各造林模式tCER和1CER成本均以枫香+杉木、枫香十马尾松较高,马尾松+荷木、马尾松+栎类较低,桉树最低;贴现率对项目tCER和1CER、桉树tCER、枫香+杉木1CER成本影响均较大,而对马尾松+栎类tCER和1CER成本影响均较小;对桉树一个轮伐期内的tCER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考虑木材收益时,项目期末tCER净现值为13.11¥/tCO2,从中反映了该CDM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造林再造林 碳汇 成本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安康、石泉两地水情观测资料,对2011年汉江流秋汛进行了气象水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汉江流秋汛属于典型的华西秋雨形势。西部低槽槽底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与剐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于关中陕南地区,是汉江流秋汛产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011年汉江流秋汛期间。台风外围的偏东气流与剐高外围的偏东气流汇合.并在西进中在四川东部形成偏南气流,为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f汉江流面雨量同安康、石泉两地的入库流量有着相同的升降趋势,在汉江流面雨量出现明显的雨强之后的48h到72h内.对应着入库流量的峰值出现。面雨量预报在汉江流防汛工作、生产调蓄调度中,可以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投入业务使用。

  • 标签: 汉江流域秋汛 入库流量 面雨量
  • 简介: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依托该技术的WEB应用飞速发展,WEB服务成为新时期最主要的信息发布媒体。为进一步提高汉江流气象预警中心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中心网站建设十分必要和重要。紧紧围绕中心业务实际和流域广大业务人员需要,设计开发了“汉江流气象预警中心网站”。

  • 标签: 汉江流域 网站设计 气象预警 互联网技术 信息发布 WEB应用
  • 简介: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 标签: 雅鲁藏布江流域 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
  • 简介: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日最大降水增加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和金沙江流,ECHAM5/MPI-OM模型也大致模拟出了这种趋势。在IPCC给出的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2000—2050年长江上游日最大降水均有上升趋势,2020年前A2情景下日最大降水最大,A1B最小;长江中下游日最大降水在2025年之前均有明显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下降,波动较大。长江流未来日最大降水增多的区域可能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极端降水减少的区域可能出现在长江以北地区。

  • 标签: 长江流域 极端降水 日最大降水 预估
  • 简介:Dailymaximumrainfall(R1D)washigherintheJialingRiverbasin,theTaihuLakeareaandthemid-lowermainstreamsectionoftheYangtzeRiverbasininthe1990s,andtherewasagoodrelationshipbetweenECHAM5/MPI-OMmodelsimulationandtheobserveddataaboutextremeprecipitation(R1D).UndertheIPCCSRESA2,A1B,andB1scenarios,R1DsareallprojectedtobeinincreasingtrendsintheupperYangtzeRiverbasinduring2001-2050,andR1DshowsamoresignificantincreasingtendencyundertheA2scenariowhencomparedwiththeA1Bscenariobefore2020.WithrespecttothemiddleandlowerYangtzeRiverbasin,anincreasingtendencyisprojectedbefore2025,andsincethentheincreasingtendencywillbecomeinsignificant.Theremightbemorefloodsto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andmoredroughtstothenorthinthenextdecades.

  • 标签: YANGTZE River bas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DAILY
  • 简介:利用1960—2012年汉江流1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雨资料和3个水文站同时期日径流资料,分析了9个极端降雨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Gamma分布两种极值统计模型对各站点的最大1d降雨、最大3d降雨极值样本进行拟合,遴选描述降雨极值分布规律最优概率模型,进而推算给定重现期下的降雨设计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选用Gumbel、Clayton和Frank这3种Copula函数建立降雨-洪量极值联合分布模型,优选最合适的Copula函数,由此计算给定重现期下的洪量设计值。结果表明:GEV分布模型能更好地模拟降雨极值序列,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极值在空间上均呈西低东高的特征;3种Copula函数中,FrankCopula函数能更好地拟合降雨-洪量相关关系,由此推求的洪量设计值大于单变量拟合设计值。

  • 标签: 极端水文事件 极端降雨指数 极端洪水 单变量分布 COPULA函数
  • 简介:我省陕南汉江流是一个多暴雨区,每年均有暴雨发生,其中造成较大范围灾害的也为数不少.例如1981年8月连续性暴雨使汉江流的汉中段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83年7月30日区域性大暴雨使安康地区产生特大洪水,对安康老城造成毁灭性灾害;1990年7月5—9日,汉中地区出现八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汉江流域 暴雨中心 落区 中尺度系统 毁灭性灾害
  • 简介:以澜沧江流为研究对象,基于ISIMIP2b协议中提供的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MIROC5这4种全球气候模式,通过4种模式的输出数据耦合VIC模型,分析4种模式在历史时期(1961-2005年)对洪峰洪量极值(年最大洪峰流量、3d最大洪量)、极端洪水的模拟能力,比较RCR2.6和RCP6.0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2021-2050年)年均径流量较基准期(1971-2000年)的变化情况,并结合P-III型分布曲线预估了澜沧江流在两种情景下未来时期极端洪水的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该流域能够较好地模拟极端洪水;HadGEM2-ES和MIROC5两种气候模式的输出数据在澜沧江流有较好的径流模拟适用性;在RCP2.6情景下,澜沧江流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会有略微的增加,而在RCP6.0情景下,未来时期年均径流量有较大可能增加;澜沧江流未来时期极端洪水较基准期,在RCP2.6情景下无明显变化,而在RCP6.0情景下,洪峰、洪量增加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洪水频率和强度也较大可能增加。

  • 标签: 气候模式 VIC模型 极端洪水 澜沧江流域
  • 简介:利用实际观测资料来分析1998年夏发生在长江流特大洪涝的气候与水文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1998年夏长江流特大洪涝的成因可能是:在ENSO循环中ElNino事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减期时热带太平洋海温,特别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冷,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致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从而使亚洲夏季风从孟加拉湾、南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西风带来的水汽先在长江中、下游,后在长江中、上游流域辐合,造成长江流的持续性强降水

  • 标签: 长江流域 特大洪涝 成因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四季潜在蒸发量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量以18.4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量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量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 简介: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大气降水中δ^18O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化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湿度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基于降水中过量氘示踪水汽来源原理,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季风区降水中过量氘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印度洋3个海区相对湿度的关系,表明中国长江流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上述3个海区,而昆明和成都可能受到其他水汽作用,使其与水汽源区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变化。

  • 标签: 长江流域 Δ18O 过量氘 水汽来源
  • 简介:Basedonthedailyobservationalprecipitationdataof147stationsintheYangtzeRiverbasinfor1960-2005,andtheprojecteddailydataof79gridsfromECHAM5/MPI-OMinthe20thcentury,timeseriesofprecipitationextremeswhichcontainannualmaximum(AM)andMungerindex(MI)wereconstructed.Thedistributionfeatureofprecipitationextremeswasanalyzedbasedonthetwoindexseries.Researchresultsshowthat(1)theintensityandprobabilityofextremeheavyprecipitationarehigherinthemiddleMintuoRiversub-catchment,theDongtingLakearea,themid-lowermainstreamsectionoftheYangtzeRiver,andthesoutheasternPoyangLakesub-catchment;whereas,theintensityandprobabilityofdroughteventsarehigherinthemid-lowerJinshaRiversub-catchmentandtheJialingRiversub-catchment;(2)comparedwithobservationaldata,theaveragedvalueofAMishigherbutthedeviationcoefficientislowerinprojecteddata,andthecenterofprecipitationextremesmovesnorthwards;(3)inspiteofcertaindifferencesinthespatialdistributionsofobservedandprojectedprecipitationextremes,byapplyingGeneralExtremeValue(GEV)andWakeby(WAK)modelswiththemethodofL-MomentEstimator(LME)totheprecipitationextremes,itisprovedthatWAKcansimulatetheprobabilitydistributionofprecipitationextremescalculatedfrombothobservedandprojecteddataquitewell.TheWAKcouldbeanimportantfunctionforestimatingtheprecipitationextremeeventsintheYangtzeRiverbasinunderfutureclimaticscenarios.

  • 标签: precipitation EXTREMES ECHAM5 MODE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 简介:选取典型泥石流发育区云南小江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泥石流沟滇北小江流蒋家沟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小江流泥石流暴发与该流域邻近的沾益及会泽常规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的关系,以及小江流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的次数与夏季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降水和前期的Nino3区海表温度(SST)呈显著的负相关;每年泥石流发生的次数与首场泥石流发生的早晚关系密切,而激发首场泥石流的降水量与冬春Nino3区SST呈负相关;泥石流暴发次数与大雨日数关系密切,而大雨日数与Nino3区SST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冬春季Nino3区SST对小江流泥石流的暴发次数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ENSO与小江流及蒋家沟泥石流发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亦表明,Nino3区1月SST与当年蒋家沟泥石流次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lNi~no位相年泥石流少发而LaNi~na位相年泥石流多发。Nino3区SST变化最少要超前泥石流暴发4个月,因而ENSO可以为云南北部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指标信息,从而有可能利用ENSO冬季信息来预测小江流及其周边地区(滇北)当年夏季泥石流活动。

  • 标签: ENSO 降水 泥石流 灾害预测
  • 简介:根据1960-2005年长江流14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气候模式20世纪试验期(1941—2000年)79个格点逐日降水模拟资料,建立年最大强降水AM(annualmaximum)序列及汛期日降水量〈1.27mm的最长干旱持续天数MI(Mungerindex)序列,分析了长江流降水极值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概率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长江流强降水事件的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岷沱江流中游、洞庭湖湖区、长江中下游干流区与鄱阳湖东南部支流等地区,干旱事件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金沙江流中下游与嘉陵江流;2)气候模式模拟的长江流AM事件的多年平均值普遍高于观测值,但离差系数普遍低于观测值;3)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的降水极值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对气候模式和实际观测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的拟合,均证明Wakeby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

  • 标签: 降水极值 概率分布 ECHAM5模式 长江流域
  • 简介:采用VIP(VegetationInterfaceProcesses)模型和HIMS(Hydro-InformaticModelingSystem)模型,模拟分析了1957—2012年澜沧江和怒江流(简称两江流)水资源量的演变。根据CMIP5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测,模拟了2030年代和2050年代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50年间,两江流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但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升幅大于下游。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春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两江流年总水资源量为650亿~850亿m~3,水资源总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澜沧江的波动性(1.884,最大与最小之比)大于怒江。空间上水资源量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在未来,两江流气温仍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径流呈增加趋势,空间变异性趋小,但较强的季节性变化对水资源安全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 标签: 径流 气温 降水 VIP模型 HIMS模型
  • 简介:采用1961-2010年松花江流60个气象站逐日资料,基于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1961-2010年,松花江流年均实际蒸散发为420.8mm,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4.9mm/10a,呈“减-增-减-增”年代际波动变化.季节上,春、冬两季实际蒸散发增加趋势较明显,夏、秋两季则呈现与年实际蒸散发类似的年代际波动.春、夏、秋三季和年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高值主要出现在流域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冬季绝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蒸散发呈现微弱上升趋势.1961-2010年,松花江流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显著,日照时数和风速大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是各气象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总体上看,松花江流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是由平均气温,特别是最低气温的增加引起,特别在春、冬季体现得较为明显.夏、秋季节,影响实际蒸散发的要素包括气温日较差、实际水汽压、平均风速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但夏、秋季节这些要素的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导致夏、秋实际蒸散发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 标签: 实际蒸散发 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 松花江流域 影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