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趁铁杉还没有因为猛烈进犯的昆虫和气候变化而消失,研究人员希望科学家和在校生能够提供帮助,从这些美丽的常青树上采集年轮资料。"这有点像跟时间赛跑——我们不想失去这种有关过去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天然信息库。"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树木年轮研究人员AmyHessl说。Hessl是"铁杉遗产项目(HeLP)"的创办人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HeLP起源于Hessl的后院。多年来,Hessl听到过人们的谈论:生长于佐治亚州直至加拿大一带的东部铁杉正在因为一种吸食树液的昆虫而死亡,这种昆虫叫做铁杉球蚜(Adelgstsugae)。

  • 标签: 铁杉球蚜 气候信息 气候变化 研究人员 树木年轮 生态系统
  • 简介: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年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多发时段分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在100~150年、550~650年、1050~1100年1850~1900年;江淮地区出现在250~450年1600~1850年;江南出现在350~400年、1100~1200年1900~1950年。整个东部地区则出现在100~150年、250~350年、750~850年、950~1000年、1050~1150年、1400~1450年、1550~1650年及1800~1950年。20世纪后50年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仅处于过去2000年的平均水平。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温度旱涝关系的对比分析还表明,20世纪后半叶的气候变暖并未导致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过去2000年 中国东部 极端旱涝事件 频率
  • 简介: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建立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了自公元前800年以来树轮所记录的该地区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存在群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4世纪)和明清时期(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是极端干旱事件的群发期,公元5世纪至12世纪的800年内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频率较低。出现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前后的持续性干旱是柴达木盆地过去2800年内最严重的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树木年轮 极端干旱事件
  • 简介:2006年1月24日,被誉为古气候学奠基者的气象学家尼古拉斯·沙克尔顿(NicholasShackleton,1937~2006)离开了我们,享年68岁。这位杰出的地球科学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戈德温第四纪研究实验室主任的知名学者,在他并不长久的人生中,追求的是探知过去千百万年间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真相。他留下的对地球气候系统过去演变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是人类无比宝贵的科学认知,需要更多的人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今天人类面临更为严峻的气候问题的时候,人们对沙克尔顿完成的研究更加充满敬意,正是他和同事们出色的研究,让地球人认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的事实,是远古时代以来所没有过的。

  • 标签: 古气候学 地球气候系统 地球科学家 英国剑桥大学 实验室主任 气象学家
  • 简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项目"过去百年气候增暖及成因"启动会于2011年4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顺利召开。该项目由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

  • 标签: 中国科学院 气候增暖 成因 科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 简介: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利弊分析 适应与减缓 中国
  • 简介:2017年3月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强风暴实验室(NSSL)戚友存博士访问气科院,并做了题为“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的定量降水估测性能”的报告.戚博士介绍了美国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在降水估测方面的应用、数据的质量控制、回波处理、降水区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会由梁旭东研究员主持.

  • 标签: 多传感器系统 交流 合作 降水估测 质量控制 回波处理
  • 简介:在1998~2002年期间,发生在美国、欧洲南部以及亚洲西南部的干旱事件,都与海洋的影响有关.在此期间,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s)明显持续偏冷,而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SSTs明显持续偏暖.气候模式表明由这些不同海域海温强迫的气候响应是相互作用的,对于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同步持续干旱,每一个海域都有所贡献.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增温是少见的,且这种增温温室气体的强迫一致.本文也对未来的干旱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海洋学 干旱 太平洋 温室气体
  • 简介:2013年3月27—30日,由气科院和东亚天气协会联合主办的第9届东亚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国际研讨会(ICMCS-IX)在京召开。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大学、业务及研究机构的120名专家参加会议。第9届东亚天气协会主席气科院张人禾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气科院院长端义宏和WMO代表NanetteLomarda女士到会致辞。会议收到各国学者论文115篇,各国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16个。

  • 标签: 高影响天气 交流 合作 东亚地区 国际研讨会 强对流系统
  • 简介:2015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等领导到气科院调研指导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郑国光局长一行听取了端义宏院长的专题汇报,并与气科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院各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消息 科技体制改革 气象现代化 主要负责人 科研机构
  • 简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包括属

  • 标签: 环境健康
  • 简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2005年11月访问气科院大气成分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的张大林教授被邀请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外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局局院合作签字仪式;局、院、青海省领导参观大气成分观测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年会.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世界气象组织 消息 灾害天气 大气成分
  • 简介:2016年3月15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王薇研究员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WRF模式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WRF模式在新的云量计算方案等5个方面的改进。报告由气科院千人计划专家陈飞教授主持。2016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刘志权博士受邀到气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我国大气再分析计划进展”的学术报告。刘志权博士结合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研究计划,以及中国全球再分析资料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的相互关系。梁旭东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 标签: 学术交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球大气 WRF模式 再分析资料 合作
  • 简介:2012年2月21日,美国《大气研究》杂志主编JoseLuisSanchez教授应邀访问气科院,并为科研人员做了“发表你的研究:《大气研究》杂志”学术报告,副院长张小曳主持报告会。2012年7月10日,世界天气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JSC/WWRP)主席GilbertBrunet博士到气科院访问。院长张人禾介绍了气科院组织实施的WWRP国际研究发展项目(RDP)“南华季风降水野外科学试验”的初步设计,项目成员GilbertBrunet博士就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发展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交流 合作 科学委员会 学术报告 科研人员 科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