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 标签: 西北太平洋台风 频数 路径 强度 年代际
  • 简介:为研究温度对扇贝(Crassadomagigantea)幼贝生长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其随温度变化的生长规律,在室内循环水控温养殖条件下,设置10℃、12.5℃、15℃、17.5℃四个温度梯度,在两个月的培养周期中对不同试验温度扇贝幼贝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随试验温度升高,其生长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其生长速率影响显著(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15℃,该条件下幼贝的壳高平均日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壳长与湿重的平均日生长量与17.5℃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前面两组。试验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幼贝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

  • 标签: 岩扇贝幼贝 温度 生长速率 存活率
  • 简介:简单介绍了铁磁体磁场的基本计算公式及其特征,并通过海上铁磁体搜寻实例加以解释和说明,为利用磁力仪搜寻铁磁体工作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解释和判读方法.

  • 标签: 铁磁体 海上搜寻 磁异常 磁场特征
  • 简介:新版渔业图在数学基础的确定、表示的主要内容和生产方式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针对新版渔业图的设计特点,介绍了其表示的主要内容、数据结构设计以及版面设计方法.

  • 标签: 渔业用图 数学基础 分幅 表示内容 数据结构 版面
  • 简介:对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50年-2008年,59年的潮汐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分析了其分潮调和常数的变化曲线,并利用FFT谱分析方法对其调和常数的变化周期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应用FFT谱分析方法对去除天文潮后的余水位进行分解,分析了近50多年来年平均余水位的多层次周期分布,进而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分析,分析了天津近海平均海平面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津沿岸潮汐M2分潮振幅变化存在20年、4—6年、2—3年的周期,且明显受到改革开放后工程建设的影响:余水位变化包含着20年、5—6年、2—3年、1年等不同周期的时间尺度变化,天津近海海平面呈逐渐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3.4mm/a,主要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两部分因素影响。

  • 标签: 天津 潮汐 调和分析 谱分析 海平面
  • 简介:温度是水生生物尤其是贝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温度对扇贝无水保活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温度对不同干露条件下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LTd的影响以及温度胁迫对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两项不同的试验。为了探明温度对扇贝存活率和半致死时间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的扇贝(壳长为(397±50)mm)在不同温度(5℃、15℃)、湿度(保湿组、不保湿组)和氧气(充氧组、不充氧组)环境下的生存分析、影响半致死时间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低温、保湿、充氧均可以显著提高岩扇叽存活率、半致死时间(P〈0.05),其中温度变化对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影响最显著,其次时氧气,最后是湿度。在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显著(P〉0.05),湿度和氧气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这为确定扇贝苗种运输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探究温度变化对扇贝幼贝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逐渐升温(5℃、10℃、15℃、20℃、25℃),检测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显示,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余组SOD活力(P〈0.05),在10℃至25℃间,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5℃至20℃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CAT活力(P〈0.05);T-AOC水平在1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活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降温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升温(P〈0.05)。这表明高温对扇贝幼贝组织液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扇贝幼贝组织液中SOD、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

  • 标签: 岩扇贝 幼贝 温度 无水保活 抗氧化酶活力
  • 简介: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 标签: 北黄海冷水团 季节变化 温盐分布 黄海暖流
  • 简介:本文在分析卫星测高应用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卫星测高资料反演大尺度海底地形的新思路,研究了匹配滤波法、垂线偏差剖面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了带约束的线性回归法和带约束的曲面拟合法,并且,根据我们在反演中的体会,指出了几点提高反演精度的途径。

  • 标签: 卫星测高 反演 海底地形 匹配滤波 海山海沟
  • 简介: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 标签: 中国海 赤潮 频次 时间序列
  • 简介:一、研究目的长江是我国水运交通大动脉,为保障这条大动脉的畅通,需要挖泥船等工程船舶对其航道治理、港池疏浚及特殊水下工程进行清淤开挖。传统的做法是挖泥船在施工完毕后由专业测量队进行水下地形图测绘,通常采用单一频率、一只换能器的普通测深仪;横断面法进行测量;也即通常的单线式测深。虽能连续测出测量船所到之处水深变化,但由于单一换能器发射的声波覆盖面较小,在两条断面间波束未测到的河底势必漏掉浅点或者深坑,给航道行船留下重大隐患。为满足设计要求而反复测量,挖泥船反复施工会大大延长挖泥船工期,造

  • 标签: 挖泥船 换能器 测深仪 多通道 实时监控 断面图
  • 简介:登陆或经过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热带气旋所伴随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 标签: 广西沿海 热带气旋 灾害成因 影响分析
  • 简介:文章根据浙南沿岸3个海洋观测站大陈、坎门、南麂站51a(1960~2010年)SST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SST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南沿岸的SST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冬季南北差异最小,夏季南北差异最大;51a年浙南沿岸SST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7°C/a;SST变化存在3.5a、5a~6a、2a~7a及11a左右的振荡周期;SST主要由年循环分量决定,谐波拟合效果良好。

  • 标签: 浙南沿岸 SST 均一性 功率谱 谐波
  • 简介:分析了目前地图综合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情况,介绍了"优胜劣汰"思想,分析对比出自然界"优胜劣汰"基本思想和地图制图综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的相似之处,从而尝试把它运用到地图制图综合中来,并结合Circle技术及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基于Circle原理和"优胜劣汰"思想的地图综合新算法,在地图综合的选取、化简、合并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相应的例子在文中详细地进行了列举.

  • 标签: 数字地图 地图综合 优胜劣汰 Circle
  • 简介:分析了GIS中用解析几何法求解空间关系的特点和缺陷,并提出了采用图形的几何变换法克服它的缺点。根据图形的几何变换原理,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实现了用于平移、比例、旋转等各种几何变换的转换矩阵类,最后用实例检验了这种方法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关系求解 解析几何法 图形几何变换 转换矩阵
  • 简介:深海脉冲传播多途效应显著,直达波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南海某海域深水试验数据,采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识别目标信号,进而分析近、中、远距离处VLA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并根据射线理论解释多途效应、直达波特征规律.结果表明:近距离目标信号可分为直达波及两次海底反射波;中距离可分为直达波与三次海底反射波;远距离目标信号弱,反射波特征不明显.其中,直达波声强显著低于第一次海底反射波,受夏季海面波导的影响,近表层深度处的直达波强度最大;50~200m深度层在强跃层控制下,声线向下弯曲,直达波信号随深度増加逐渐减弱;随传播距离增加,直达波逐渐减弱消失.

  • 标签: 水声信号处理 多途效应 直达波 拖曳声源 深海水声调查 带通滤波
  • 简介:远洋船舶压舱水在我国港口海域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外来海洋有害生物传播和近岸海域环境日益恶化、赤潮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中国港口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总量估算模型,通过调查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海关总署公开发布的外贸航运及商品进出口信息,在确立中国港口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总量和中国五大港口群体压舱水输入比值的基础上,分析了2007年至2012年中国近海入境船舶压舱水的输入特征和环境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我国五大港口群体入境船舶压舱水的输入总量极不平衡,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输入的境外压舱水总量最多,2012年输入量为10368万吨,其次是环渤海地区,为7371万吨,珠江三角洲地区排第三位,为6729万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输入的压舱水总量较少,仅有1659万吨和571万吨。入境船舶压舱水的大量排放对我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的港口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 标签: 压舱水 压舱水输入量 海洋环境与生态 风险分析
  • 简介:本文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OceanReanalysisSimulation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000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 标签: 黑潮 流速垂直分布 热成风关系 PN断面
  • 简介:根据2006-2007年“国家908”专项台湾海峡4个航次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共鉴定甲藻18属131种,其中高温高盐种为主体,占总种数的72.52%,其次为广温广盐种,占总种数的25.19%,近岸种仪占2.29%。夏季甲藻的种类最丰富,而春季甲藻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404.96×10^2cells/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向外海、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与1984-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甲藻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变化,但丰度增加3.01倍。从季节变化看,冷季甲藻丰度增加较为显著;从平面分布看,台湾海峡北部增加较多。此外,该海域甲藻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其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比例由0.55%上升到1.02%。

  • 标签: 浮游甲藻: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台湾海峡
  • 简介:本文根据1970~1996年某验潮站(1)和1964~1995年某验潮站(2)水位自记曲线资料,分析了这两个港湾假潮(振幅大于20cm)的基本特征,给出了假潮出现的频数、周期、延时和峰值出现的时刻,还讨论了假潮的类型及成因

  • 标签: 大振幅假潮 基本特征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