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温州垟湿地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及其水质的影响,测定了蛘湿地水体、底泥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垟湿地底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烊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 标签: 底泥 水体 湿地 总磷 总氮 水质
  • 简介: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明地区马尾松(Pinusmassiniana)径向生长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夏季温度限制着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年轮宽度与上一年和当年7-8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受到降水和湿度的影响较大,与上一年1-3月降水量和2-3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6-11月平均降水量和7-8月相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宽度年表与上一年2-3月太阳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宽度年表与6-11月PDSI显著正相关(P<0.05),生长季的干旱胁迫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研究说明本地区限制马尾松树木生长的因素较多,1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

  • 标签: 三明 马尾松 树轮宽度 气候响应
  • 简介:针对2014年7月18日12时至2014年7月19日12时"威逊"台风先后3次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登陆所带来的暴雨过程,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观测站点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标准化偏差(NB)、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命中率(POD)、误报率(FAR)和关键成功率(CSI)等评价指标,基于2种不同国际主流卫星降水反演算法GSMaP和IMERG的5套高分辨率遥感降水产品进行了小时尺度上的精度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遥感降水产品在暴雨事件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估,但地面校正算法较好地修正了遥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间的整体偏差[GSMaP_GAUGE(-6.8%),IMERG_CAL(-0.5%)];遥感降水产品的误差主要来自大于100mm的强降水,降水量超过100mm时,5套产品的误报率(FAR)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命中率(POD)和关键成功率(CSI)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校正算法的数据来源是低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数据,校正后的遥感降水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高分辨率下捕捉到的降水变异特征。

  • 标签: “威马逊”台风 华南沿海地区 暴雨 遥感降水
  • 简介: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施)沼泽化草甸进行为期2a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loeC(m2·a)氮]、低氮[4g/(m^2·a)氮]和高氮F8g/(m^2·a)氮]。采用动态气室法(LI.6400—09叶室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曲线呈抛物线模式,在7月达到最高值;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R^2为0.47-0.69);仅高氮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负指数相关关系60〈0.05,R^2=0.27);氮沉降土壤呼吸的影响依据氮沉降水平而异,低氮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为(5.57±0.91)um01/(m^2·s),比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5.18±0.86)μmol/(m^2·s)高8%60〈0.05),高氮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4.93±0.53)pmol/(m^2·s)则比对照处理稍低。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2.93、2.43和2.03,Q10值随着氮沉降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氮沉降可能抑制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 标签: 氮沉降 小叶章沼泽化草甸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 简介:为部署启动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进一步推进第次国土调查,2018年12月24日,省自然资源厅召开2018年度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暨第次国土调查部署培训会议。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雷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土地变更调查 部署 国土调查 自然资源
  • 简介:前几年国土资源部要求黑龙江省提供两个矿区的实物标本:一为多宝山铜矿,一为黑河市道湾子岩金矿。当时不理解为什么道湾子入选。近见黑龙江省地矿局为纪念建局60周年内部出版的《地质情缘》之后,才得知道湾子是岩金富矿。据书中赵永恩撰写的《见证道湾子奇迹》一文,“试生产过程中发现入选原矿石品位奇高,突然出现的上百克吨至上千克吨的矿石”、“全矿累计效益中富矿粉收益占比70%。”不仅是个别样品含金高,而且130中段是富矿段。

  • 标签: 岩金矿 富矿粉 黑龙江省 矿石品位 国土资源部 生产过程
  •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的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的破碎化,在农田中的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的沼泽,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的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的孤立湿地、林地中的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的孤立湿地、水田中的孤立湿地和旱田中的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

  • 标签: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信息,在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的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的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和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和湖泊明水面。在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和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性和多样性强,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在横向景观梯度上,在景观过渡带及易受人为干扰的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和多样性高、自然连通度和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的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的变化与总体格局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1954~2005年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的相对变化率在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的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的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遥感 景观格局 湿地农田化 三江平原抚远县
  • 简介:最新公布的全国地灾情况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灾783起,造成46人死亡、1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8527.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灾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分别减少31.1%、70.5%,直接经济损失增加9.7%。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70起,避免人员伤亡331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290万元。

  • 标签: 直接经济损失 比降 发生数量 人员伤亡 死亡
  • 简介:为了认知江平原稻田磷的输出机制,通过不同尺度田间原位实验,研究了稻田磷在侧渗输出过程中的含量、侧渗速率以及田埂截留率的变化规律,量化输出磷负荷量;并进一步通过采样分析,揭示磷在各级排水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近沟渠田埂侧渗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截留率都较高,平均达到50%~60%左右,且随田埂宽度增加,截留能力增强。现有耕作模式下,TP和DTP的年输出总量分别为0.19t/(km2.a)和0.02t/(km2.a),分别占当年施肥总量的9.85%和1.12%。稻田水排出后,其磷含量在水渠—排干—沼泽性河流—江河系统中逐级递减,说明各级排水系统不但起到疏通河道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磷净化功能。

  • 标签: 侧渗 负荷 非点源污染 稻田 三江平原
  • 简介:2003年6~8月,辽河角洲营口沿海的海水、海淡水和淡化等3种对虾养殖塘湿地水化学、生物学特征及化学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明水期虾塘水质基本良好,属中营养前期一中营养后期水平,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其透明度均值40~80cm,pH均值7.8~8.6,水温均值21~28℃,离子系数1~4,溶解氧丰富,属中性偏碱性水.水质阴、阳离子组成均分别以Cl-、K++Na+为主,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与天然海水相同.水层氮、磷含量较高,但比例不平衡.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3.84×107~2.89×107细胞/L,浮游动物120.3~465.5个/L,其种类组成符合天然海水组成规律,细菌总数均值3.23×104~6.25×104个/L.石油类、挥发酚、铜、砷含量有一定程度超标.不同虾塘水体理化指标有所差异,但不明显.探讨了水质特征、主要理化指标、营养状况与对虾养殖业的相关性和内陆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养殖对虾的可能性.

  • 标签: 湿地水环境 地面水环境 石油类 水质特征 挥发酚 辽河三角洲
  • 简介:阐述了长江峡水库消落区概况及其保护利用的意义和目的,分析了消落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峡水库消落区保护利用的相应对策:尽快编制消落区保护利用规划,有序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尽快建立完善消落区保护利用法规,依法开展其工作;及时研究消落区保护利用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重大问题,进行理论突破、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尽快开展消落区保护利用的科研工作,寻求科技支撑,提高其保护利用效益。

  • 标签: 水利 长江三峡消落区 保护利用
  • 简介:大兴农场是农垦建江管理局在第次国土调査工作中确定的先行示范点,目前已率先开展工作。

  • 标签: 国土调查 农场 有序 管理局
  • 简介: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WayIndicatorsSpecies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DCA)方法,对位于江平原的建江农垦分局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的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的86个样地中共发现49科133属226个物种;TWINSPAN将样地划分为8种群丛,将优势物种划分为8组,分类结果可以在DCA排序图上很好地反映出来,且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丛的分布格局;DCA的前两个排序轴提供了23.5%的信息量,其中第一排序轴提供了14.5%的信息量,主要反映出样地水分条件的变化;样地的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湿地植物群落 分类 排序 三江平原 建三江农垦分局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
  • 简介: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便民服务,提高工作质效,省厅驻农垦建江国土资源分局开展“互联网+农垦国土政务”试点工作。创业国土资源所作为“互联网+农垦国土政务”试点之一,首先开启设施农用地项目网上报卷工作。

  • 标签: 国土资源所 互联网+ 农垦 政务 分局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