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1015日,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开展集体学习。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厅领导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黑龙江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开展了专题研讨。

  • 标签: 理论学习 集体 国土资源厅 习近平 依法治国 黑龙江
  • 简介:1031日,省纪委监委驻厅纪检监察王宪坤、柳柏到省厅驻农垦红兴隆国土资源分局检查指导工作。红兴隆分局局长纪树军围绕履行“一岗双责”制度情况,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以及2017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情况进行工作汇报。

  • 标签: 检查指导工作 纪检监察 分局 国土资源 检查工作 整治工作
  • 简介:于2014年7,在小兴凯湖布设12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测定的湖水理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7在小兴凯湖中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30属36种;主要为绿藻门,其占全部种类的47.2%;主要优势种为坚实微囊藻(Anabaenafirm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min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和杆裂丝藻(Stichococcusbacillaris);浮游植物丰度为7.56×10~5~1.03×10~7ind./L,平均丰度为(3.27±0.95)×106ind./L;12采样点可以被划分为3,其对应的3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兴凯湖水体中平均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1mg/L和0.76mg/L,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连接北部湖区的灌渠是小兴凯湖水体外源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北部湖区水体的营养盐(总磷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南部湖区(p〈0.01);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体pH、总氮含量、水深和透明度。

  • 标签: 浮游植物 小兴凯湖 水环境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为进一步做好派驻机构改革与新监督单位对接工作,117日,省纪委监委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召开监督单位调整后工作座谈会。省纪委监委驻省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王德礼岀席会议,并就与新单位对接后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如何开展此项工作进行了强调。

  • 标签: 监督 调整 纪检监察 机构改革 自然资源 对接
  • 简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研究了3时期河南省不同类型湿地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河南省湿地的面积分别为98.69×104hm2、91.11×104hm2和105×104hm2;河南省湿地可以分为沼泽、河渠、湖塘、水田和滩地5种类型;水田面积在各类型湿地中最大,2007年达到64.26×104hm2;十几年间,沼泽面积明显萎缩,平均每年减少5.52%;湖塘的面积却明显增加,平均每年增加2.57%。人为因素是自然湿地萎缩和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湿地 变化 河南省
  • 简介:2013年5-10,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泡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藻类植物178种,隶属于8门65属,其中,有绿藻门27属67种,占藻类植物总数的37%,硅藻门16属64种,占36%,裸藻门5属27种,占15%,有蓝藻门8属9种,占5%,其它藻类占7%;藻类植物细胞密度为7.45×10^5-103.85×10^6ind./L,2013年5-10白鱼泡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7.79×10^6ind./L,说明白鱼泡水体中营养化;藻类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46-3.327,其5-10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白鱼泡水质为轻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7-0.99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90-0.953,说明白鱼泡藻类植物较丰富;水温和总磷含量是影响白鱼泡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 标签: 藻类植物 群落结构 白鱼泡 多样性指数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以1976年8、1985年11、1990年10、2000年10、2010年10和2015年10的Landsat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6时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和景观格局等特征,结合其它辅助资料,分析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76年相比,201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1627km~2,而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163km~2增加到2015年的3054km~2,在逐时期不断增加;减少的天然湿地主要转化为旱地、养殖池和盐田;到2015年,研究区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度增加,而人工湿地则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增加;在潮水作用、淤积增长速率减慢和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滩涂面积明显减小;围海养殖、油田开发、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则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滨海湿地 动态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设置8采样点,于2013年811日和1126日,在8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记录53种,11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与11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以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1990-2011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1990-2011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及其格局变化,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定量获取、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旨在为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湿地保护提供基础数和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出以沼泽、湖泊为主、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等镶嵌周围的土地利用格局;对比3时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现,沼泽、湖泊面积在不断减少,沙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沼泽是耕地用地的主要来源;在图谱变化模式,稳定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大,最大面积图谱模式为"沼泽—沼泽—沼泽",其面积为35.6km2;反复变化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小,最大面积图谱模式为"耕地—盐碱地—耕地",其面积为2.35km2;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城市沼泽退化,而人类活动是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标签: 城市湿地 图形信息 龙凤湿地 城市化进程 大庆
  • 简介:2015年814日,在呼伦湖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分析呼伦湖水体的化学特征,以揭示呼伦湖水化学特征、水体的离子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湖水的pH为9.06-9.23,湖水为弱碱性水,湖东南部水体的pH相对较大;湖水中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为670-843mg/L,平均值为784.17mg/L,总体上东北部和中部湖水中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较大;以CaCO3计的水总硬度为141.80-250.36mg/L,平均值为210.20mg/L,湖水属于硬水;湖水中的优势阳离子为Na^+,其占阳离子总数的80%;优势阴离子为HCO3^-,其占阴离子总数的73%;呼伦湖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NaⅠ型或HCO3^--Na^+型;湖泊水体水化学特征受蒸发岩盐和碳酸盐岩的控制,水体离子来源不受大气降水控制,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且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离子组成和来源也有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呼伦湖呈现淡水湖、微咸水湖不断交替的特征,与区域气候特征存在良好的响应关系。

  • 标签: 水化学特征 呼伦湖 人类活动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信息,在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的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的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和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和湖泊明水面。在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和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性和多样性强,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在横向景观梯度上,在景观过渡带及易受人为干扰的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和多样性高、自然连通度和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的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的变化与总体格局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以2000年、2005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河北省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滨海湿地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与2000年相比,2010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4083.63hm^2,说明部分湿地已经转化为非湿地,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格局改变主要表现在各类型人工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变。2010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比2000年明显增加,说明湿地破碎化加剧。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力 河北省
  • 简介:以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研究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淡水湖泊哈素海的湖区总面积、明水区面积、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区面积29a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4年期间,哈素海湖区总面积变化在29.12-30.13km^2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原因是在哈素海周边修筑的堤坝控制了水体和芦苇群落的向外扩张;明水区面积从1986年的18.74km^2减少到2014年的14.90km^2,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到2014年,明水区面积已不足湖区总面积的一半;芦苇区面积从1986年的10.86km^2增大到2014年的14.98km^2,其占湖区总面积的比例由36.68%增加到50.13%,年增长率约为0.48%;从空间上看,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位置为湖区的北端、南端和近东岸部分区域,说明在适宜的浅水区域芦苇群落极易扩张,说明底泥淤积和水深可能是制约哈素海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因素。哈素海芦苇群落的扩张,说明哈素海底泥淤积严重,沼泽化进程明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底泥清淤等措施,减少湖区淤泥,增加有效水深,以达到增加库容并控制芦苇群落扩张态势的目的。

  • 标签: 哈素海 芦苇群落 扩张 水深 淤积 遥感影像
  • 简介: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以1995年、2005年和2014年Landsat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采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转移矩阵、质心变化和景观指数的计算,对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时期研究区的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以0.82%的动态度由1995年的601.30km^2减少至2014年的507.10km^2,湖泊湿地面积以1.87%的动态度由1995年的154.36km^2增加至2014年的209.33km^2;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湿地、盐碱滩之间的转变;湿地质心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景观指数的变化都反映出2005年后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得到改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研究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颇具成效。

  • 标签: 沼泽湿地 湖泊湿地 格局 大庆油田区
  • 简介: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发布的2012年全球冰川分布数据等资料,选取青藏高原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时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和研究区附近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综合利用"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3时期研究区内湖泊面积与数量及其变化,从气候要素变化与冰川退缩角度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时期研究区冰川补给型湖泊整体呈扩张态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分别为10700.5km^2、11910.7km^2和12518.3km^2;与1995年相比,200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041,与2005年相比,201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1;分布在研究区各流域中的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状况不同,分布在羌塘高原上的湖泊扩张幅度大,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湖泊呈缓慢扩张态势,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的湖泊相对稳定,还有一些湖泊在萎缩。随着海拔的增加,研究区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呈现类似正态分布的特征。1995-2015年期间,冰川退缩和气温上升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青藏高原 湖泊 冰川 补给 遥感
  • 简介:利用2014年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综合考察资料,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选取了24能够切实反映湿地核心区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估体系的评估标准和等级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统评估了2014年湿地核心区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的综合评估指数为0.4801,说明该湿地核心区处于不健康状态;该湿地核心区的健康状况主要受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和渔业开发、粗放式旅游开发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 标签: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核心区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指标体系 健康评估
  • 简介:选用1984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LandsatTM/ETM+/OLI影像数据,利用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进行长江入海口湿地的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5时期研究区的湿地格局及变化。研究表明,5时期研究区的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水田,其次为滩涂,水田面积由1984年的4044.86km^2减少至2015年的3550.37km^2,滩涂面积从1984年的650.03km^2锐减至2015年的3.74km^2,滩涂被转变为港口、居民地和工业用地,围填海活动也导致滩涂萎缩;在围填海区域,养殖池面积大幅增加;与1984年相比,2015年,滩涂转变为水库/坑塘、养殖池、盐田的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14.46%、53.83%和24.15%;74.96%的盐地碱蓬盐水沼泽转变为养殖池,48.06%的水库/坑塘、12.62%的盐田转变为养殖池;长江入海口湿地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围填海活动,主要自然因素是泥沙淤积和土壤性质改变。

  • 标签: 土地利用 格局 滨海湿地 长江入海口 围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