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为探明湿地孔的分布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于2008年4~7月调查了白洋淀排污河——府河沿岸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中孔的分布,并研究了孔系统中3种典型介质对磷的吸附特点。调查发现,排污河沿岸苇地剖面上死孔数目约占40%,孔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交错带土壤的导水速率和水/土接触的有效面积。野外剖面清查发现,死孔内部常存在着湿润而松软的颗粒填充物,由于交错带与周边水体的间歇性水文交换过程,湿地基质中存在明显的红棕色氧化性土壤。试验表明,孔内部填充物、湿地氧化性基质土和湿地基质土3种典型介质对磷都有很高的吸附容量,而湿地基质和孔内部不同的水流条件明显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湿地氧化性基质土、湿地基质土和孔内部填充物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1186.0mg/kg、714.6mg/kg和650.1mg/kg。从吸附平衡浓度(EPC0)来看,三者无显著差别,均在0.025mg/L左右,表明这3种介质可以吸附较低浓度的磷。而更接近田间条件的动态吸附试验中,饱和磷吸附量分别为:湿地氧化性基质土约320mg/kg,湿地基质土约200mg/kg,孔内部填充物约140mg/kg。孔内部填充物吸附的磷较之二种基质土更容易解吸。以上结果说明,芦苇湿地根区3种典型介质均有较高的磷吸附容量,孔内部填充物吸附能力低于湿地基质土壤,但错综复杂的孔系统增加了吸附表面积,使水分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保持了孔系统良好的磷去除效果。

  • 标签: 白洋淀 芦苇湿地 磷吸附 平衡浓度 吸附容量
  • 简介: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土芯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对福建省福州市区内城市绿地的细现存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的细生物量在1.15~2.60t/hm^2之间,低于草坪的细生物量(1.34~4.45t/hm^2),总体上也低于多数亚热带天然森林的细生物量.2)细垂直分布总体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城市草坪上层细生物量与下层细生物量差异大于城市片林.城市草坪土壤中79%的细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10~40cm土层中的细生物量仅占20%,而各城市片林中仅有50%左右的细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10~30cm深度的土层中的细生物量占30%,40~60cm的土层都仍有20%的细存在.3)采用细长度、直径建立双因素模型,对城市绿地细生物量均有较好的拟合结果,但城市片林的模型拟合效果(R^2〉0.85)优于城市草坪(R^2为0.59~0.79).鉴于草坪具有可观的细生物量,其对城市土壤地下碳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引入其他变量优化其细拟合模型.

  • 标签: 城市草坪 城市片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直径 细根长度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用根系图像分析软件(winRHIZOTRON2005a)和CN元素分析仪(ElementarVarioELⅢ)测定4个径级(0-2mm、2-5mm、5-10mm、10-20mm)的形态参数和C、N含量,用土壤呼吸测定系统LI-8100(LI-COR,USA)测定各径级离体呼吸速率,分析不同径级参数特点及其与呼吸的相关性,并对根系离体后呼吸速率变化和测定时间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之间的参数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细(〈2mm径级)的呼吸速率和〉2mm径级的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1.145±0.249nmolCO2gDM^-1s^-1和0.350±0.040nmolCO2gDM^-1s^-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离体呼吸速率与N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与比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细离体后呼吸速率应立即测定,而〉2mm的测定时间可以适当延后。

  • 标签: 杉木 N含量 C含量 C/N 比根长 呼吸速率
  • 简介:阐述了云南降雪形成的山地环境因子.同时运用统计方法对云南1980-2000年降雪的时间与地域空间的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把云南降雪区域划分为滇西北高山常年-长期降雪区、滇中-滇东北山原季节降雪区、滇西-滇东南山地少降雪区和滇南-滇西南无降雪区.

  • 标签: 降雪 环境特征 时空变化 云南省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性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和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通过分析闪电定位所取得的2007-2009年的浙江省地闪资料,初步研究其地闪特征.地闪中绝大多数是负闪,其平均强度为33.2kA,地闪出现最多的强度范围是20-40kA.地闪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形式,总地闪频次峰值和负闪频次峰值出现时段都在14:00-16:00,而正闪频次落后于总地闪和负闪峰值2—4小时,23:00至次日11:00平均地闪频次每小时20次以下.地闪的月变化也呈单峰型分布,其中1月份、12月份地闪极其稀少,主要集中在6—8月份,以8月份为最多,正闪和负闪的各月变化与地闪总数的各月变化一致.全省地闪密度集中区位于山脉的夏季风的迎风坡一侧.全省的地闪密度分布和同期雷暴日分布不一致,表明在评价雷电活动中仅用雷暴日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地闪 时空分布 浙江省
  • 简介:利用陕甘宁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冬季日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陕甘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451℃/10a,1980年后冬季气温增加更加明显。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0%/10a,各站点的暖冬发生频率在22%-33%之间。陕甘宁地区区域性暖冬事件发生共16次(年),其中区域强暖冬事件共5次(年),暖冬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暖冬现象存在2a、4a短时间以及9a、15a长时间振荡周期。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造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暖冬 陕甘宁 大气环流 ENSO事件
  • 简介:黑河流域湿地是丝绸之路文化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对河西走廊的天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开展了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了黑河流域的各类湿地面积和湿地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有2大类13种湿地类型,湿地总面积为170411.62hm2。黑河流域天然湿地面积为159701.17hm2,占流域湿地总面积的93.71%。在各类型天然湿地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高寒湿地,高寒灌丛、沼泽化草甸面积达80932hm2,占黑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的47.49%,其次依次是河流、沼泽和湖泊。黑河流域湿地以高寒湿地为主。黑河流域人工湿地面积为10710.45hm2,占流域湿地总面积的6.29%。

  • 标签: 黑河流域 湿地 资源 分布特征
  • 简介:基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9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胶州湾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85~1995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由792km^2增加至896km^2,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04km^2;研究区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由1985年的2.968km^2下降至2014年的0.305km^2,而边缘密度指数则由1985年的21.70增加至2014年的30.56,表明研究区湿地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受水库修建、滩涂养殖和晒盐活动、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型湿地质心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养殖池的变化最为明显,其质心在1985~2000年间向西偏移了9.8km,在2000~2014年间又向东北方偏移了12.7km;城市化、政策等人为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景观格局 湿地 胶州湾 质心变化 驱动因素
  • 简介:气候突变前兆信号对研究气候突变爆发方式、特征、细节过程以及未来气候预测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青天洞具有年纹层特征的石笋δ^18O记录显示,在新仙女木(YoungerDryas,YD)事件结束期间,季风约在11年内完成转型,但在结束前(11.64kaBP-11.54kaBP),季风变化存在2个数十年尺度次级波动,历时约97±7年.该期季风强度颤动与此前YD内部季风变化相比呈现低幅、高频特征,在整个过程中季风强度总体保持上升.且在11.59kaBP后显示出自相关增强.这些特征与最近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突变前频繁波动特征类似,说明高频、低幅波动可能反映不同动力系统接近其临界值,可作为突变的前兆信号.

  • 标签: 季风突变 前兆信号 新仙女木事件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生物量,并引起细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2]。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地下碳输入的重要渠道,每年的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的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物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和死细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和死细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利用2002~2014年宁夏沙湖水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析沙湖主湖区水环境和水环境综合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4年间,沙湖的水位为1099.01~1099.15m,水位波动主要受补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沙湖主湖区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污染物,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在丰水期的污染比平水期污染严重。2002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码头水环境健康状况中等,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好,主航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3年和2004年沙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变差;2005年和2006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7年和2008年,沙湖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有改善;2009年和2011年沙湖整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14年,沙湖多数监测点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比2011年高,沙湖码头区域的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仍很低。

  • 标签: 水环境 综合健康指数 沙湖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福州市以其政治、地理和文化等优势,吸引着众多金融服务业企业聚集在福州市,研究其集聚特征,对于经济发展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使用基于距离的行业地理集中度多空间尺度方法M函数和热力图的可视化表现,利用福建省法人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总体和不同类型金融服务业展开分析,研究了福州市金融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特征,得到了福州市金融服务业的总体集聚情况,以及包括银行业、信托投资业、证券业等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与特征

  • 标签: 金融服务业 集聚特征 M函数 热力图 福州市
  • 简介:通过对福州市不同功能区域降雨径流水质的现场监测,研究福州市中心城区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降雨径流中部分污染物的平均浓度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指标,尤其是CODcr.降雨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并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物平均浓度变异较大,其中交通区和工业区相对其他区域污染较为严重.

  • 标签: 降雨径流污染 城市非点源污染 福州市
  • 简介:新疆松湖铁矿床位于伊犁地块东北部,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目前共圈定5个矿体,L1、L2出露,IJ3、L4、L5矿体隐伏,其中L1规模最大,也是该矿床主要矿体.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块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钾长石化.矿床形成经历了隐爆一矿浆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2个阶段.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受热液作用交代改造的火山岩型铁矿.

  • 标签: 地质特征 成矿期次 火山岩型铁矿 松湖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