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的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解决转换静校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文中从众多转换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表层模型的转换静校正方法、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静校正方法及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分别求取的转换静校正方法,并且分别从方法原理和实际数据处理2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地震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转换静校正方法。

  • 标签: 转换波静校正 表层模型 构造时间
  • 简介:该文介绍了在弱各向异性条件下,基于Thomsen裂缝理论——HTI介质各向异性参数的转换近似反射系数公式,通过AVO正演,比较分析各向异性系数对于P-SV反射系数的影响及对P-P反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联合P-P和P-SV的数据进行联合反演,能够更好地降低数据结果的不唯一性,从而得到更精确的裂缝参数。

  • 标签: P-SV波 P-P波 反射系数 裂缝检测 方位各向异性
  • 简介:火成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的特点,渗透率计算是其评价难点之一。为提高地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从偶极声波成像测井(DSI)资料中提取了斯通利、纵波和横波,并结合井径、密度及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了流体移动指数(Q肼),并建立了QFM与地层总有效渗透率的关系,进而估算出地层渗透率。该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从而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火成岩 斯通利波 流体移动指数 渗透率
  • 简介: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湾组砂岩是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资料分析,对八湾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八湾组砂岩现处于晚成岩A2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绿泥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析出、胶结作用及长石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则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 标签: 砂岩 成岩作用 八道湾组 柯柯亚构造 台北凹陷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湾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 标签: 地震线描法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模式 博湖坳陷
  • 简介: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一种新的叠前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集内各地震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集中的每一都与参考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剩余时差 动态时间规整 形状上下文 叠前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