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荧光同步扫描分析法,分析产油层油样与油藏上覆土壤样品中的芳香烃含量以及此化合物中苯、萘、菲和蒽的相对含量,探讨油样与土壤样品间的直接联系,据此,可判断出某一地区是否具有开采价值;对不同地区的探井,可通过荧光特征相关系数间的差异,判断其是干眼井,还是具有开采价值的产油井。实验结果表明,与现代化地震勘探结果相比,此方法具有成本低、准确率高的优点,它尤其适用于勘探之前筛选勘探区块。

  • 标签: 同步荧光扫描 芳香烃浓度 油样特征 土壤样特征 相关系数 油层判断
  • 简介: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稳产难度加大。为解决老油田剩余油开发难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六断块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详细描述了该区块高含水率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开发层系重组、注采井网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开展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研究,提出了在井况差、井网稀疏的部位,通过加密调整动用剩余储量;重塑注采井网,挖掘低渗透带及砂体边部的剩余油,通过改善注水剖面,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深化长停井潜力研究,恢复利用停产井,通过转注、恢复注水、大修等进行注采井网的完善等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通过针对性实施,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而实现了断块产量保持稳定。

  • 标签: 剩余油 精细地质研究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采收率
  • 简介:储集层是控制油层分布的重要因素,储集层特征研究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GB区块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特征分析以及G32-19井岩心实验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数据的剖析可以看出,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沉积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砂坝与席状砂微相,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为主。碎屑分选、磨圆程度差,搬运距离短,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呈现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此外,储集层物性研究不仅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单一因素分析,而是搬运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认为,该储集层埋深大(〉4000m),泥质含量偏高,压实、胺结等成岩作用发育,是导致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溶蚀作用又使粒间溶孔发育,是使该储集层物性相对变好的因素,导致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因此,对单一储集层,评价其物性的优劣,必须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带、岩石类型、成岩阶段、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长百和碳酸盐岩颗粒的溶蚀等多方面进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标签: 储集层 物性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溶解作用